(9)杭州书社与新华印刷

作者:紫路花雨若相思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大汉皇朝的民间拓印工坊平时生意极差,顶多就是接一些衙门的宣传单子什么的,这一下来了几千万册起底的拓印大单,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开始根据皇家出版社的样书,仔细做出报价。

人多力量大,当市场垄断被打破的时候,皇家出版社的皇家工坊与民间工坊的成本差距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套册,同样的制作工艺,同样的材质,在民间工坊的拓印报价最高不到2两银子,最低才1两整,而且人家这个1两整的,直接带着自己拓印的成品前来投标。

报价之前,这个名为新花工坊的东家吴昕先自行请罪——九州大陆,在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得到原作者授权,私自拓印,是要被砍头的!

鉴于他也只是印了一本,而且还是出于要证明1两银子就能拓印出达到皇家出版社工坊水平的套册,还不算是明知故犯!刘思雨代表皇室代表朝廷,当然也能代表封小刚,免了他的罪!

这个新花拓印工坊,是沙洲城相对规模较大的拓印工坊,民间的名声也不错,在综合了几家的报价并实地走访了几个拓印工坊之后,刘思雨跟封小刚定下了就是这个吴昕的新花工坊来承接放出的二千万册的量,单价每套册1.2两。

提高单价是有原因的,实地走访时,无论是工坊的工人,还是工坊附近的居民,对于吴昕这个工坊东家,都是一律夸好,十三通过皇帝调阅了户部的税款记录跟工坊的账目做了一个简单对比,这是一个良心东家!对工人大方,对国家大方,对邻居大方,唯独不大方的就是对自己!据说常年累月就三套衣服!关键是,夫妻二人始终未育,收养了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十几个孤儿孤女,还直接请了一个先生在家教这些十四五岁的孩童读书写字!

前世刘思雨和封小刚两人都出自孤儿院,自然对比很是感动,将差事交给吴昕的同时,刘思雨提了一个建议:“吴东家,不如将你这新花拓印改个名?就改为新华印刷?本公主知道你这工坊名称的来由,既然第一个取了谐音,不如第二个也取谐音,看起来更合适!”都是明白人,皇家公主赐名,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事,而且眼前的公主说得也对,新花就是他跟自己夫人的名各取其一!很爽快的答应下来,准备安排工人重新做招牌,可刘思雨告诉他,招牌的事不用他考虑,他要考虑的就是赶紧安排拓印!

第三天,来自工部的工匠,在宣旨太监的带领下,抬着一块牌匾,出现在吴昕的工坊门口。

大汉皇帝御笔亲题“新华印刷”四个大字的牌匾,工部众工匠合力挂在工坊大门上。

宣旨太监来做什么?

“朕闻,原新花拓印工坊东家家主吴昕,上对朝廷足额纳税,下对工匠足额发薪,夫妻二人悲天悯人,收弃孤并用心教养,是为我大汉楷模,朕心甚慰!”

“新花拓印工坊,即日起改名新华印刷,享税赋减半之惠五年。”

“加封新华印刷工坊东家家主吴昕工部典吏,享工部侍郎工薪。”

“特加封新华印刷工坊东家吴昕之妇周氏为我大汉皇朝一品夫人,赐居皇家东城别院!望周氏戒骄戒躁,为我大汉继续培养良才!”

这个皇家东城别院,很多人都知道,位于东城,离新华印刷工坊也不远,占地不是太大,皇室基本不会有人去住,常年都只是工部会派人保养维护。

街坊邻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吴家从此进入皇帝的视线!

工部典吏有很多,但大汉皇朝一品夫人,之前只有一个——封家主母!

现在多了一个,还被皇帝直接赐下皇家东城别院这个宅子。怎么来的?收养了十四五个孤儿,而且视如己出,很用心的请了先生进行教育。

这些都是街坊邻居知晓的,那几个孩子确实被教育得不错,无论男女都知书达礼,为人亲善。

可街坊邻居不知道的是皇帝如何得知?只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目前重要的是,宣旨太监还得带着吴昕一家人,去别院,因为皇帝赐下的不只是宅子一个,还有众多金银财宝,衣服首饰之类的,总不能像以前那样,就放到工坊后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