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作价

作者:茶渐浓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譬如性情桀骜的魏延常对他笑脸相应,便是最好的佐证。

此时,二人正襟危坐侧席,只手执笔,专注倾听着,时而会点墨在竹简上录数个字。

峨冠博带的丞相诸葛亮,正来回踱步着,口中缓声叮嘱些似是陇右农耕后的琐碎,以及各部军士粮秣辎重的配备等。见郑璞入来了,亦轻轻启唇而笑,以手指着另一侧的坐席,示意他不必多礼自行入座。

郑璞见状,亦不敢惊扰,默然躬身行礼罢便入坐。

等候之时,也倏然间发现年近五旬的丞相,峨冠下双鬓,已然可见丝丝银发参驳其中,与如雪白衣辉映。

岁月奔流不息,也在丞相身上镌刻了痕迹。

万幸,那朗朗清音依旧让人心生安然;那长八尺的身躯与依旧挺拔的脊梁,让人坚信着抗在他肩膀上的克复中原旌旗,依然迎风招展在天地间,鼓舞着所有人奋争的斗志。

郑璞正打量,身侧便多出一人来。

乃是向充。

他今岁初被辟为相府僚佐,随在丞相身边忝为记室。

而原先的记室王山,因为郡县僚佐紧缺,已然被外放去任职地方了。

只见他正搂着不少竹简及小布帛,只手小心翼翼的挨个放在郑璞的案几上,唯恐弄出声响惊扰了丞相的嘱事。

郑璞见了,不由颔首而笑,伸手接过竹简。

今岁初他家兄郑彦及阿母来信,以蜀地后辈门第、才学及品行难有如向充者为由,与向家定下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是故,这位数年后便成为妹婿的人,对郑璞也有了几分恭敬。

待将竹简放完,还悄声行了一礼再离去。

此子细微之处倒是不差。

郑璞暗中感慨一句罢,便收回心思,将竹简及布帛逐一铺展在案,定眼细细而看。

原来是成都列位重臣关于孙权称帝的建言。

建兴七年,魏吴王黄武八年。

孙权自立,于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大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