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藏兵

作者:茶渐浓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不过,有所悟的郑璞,心中还泛起了些许怪异。

丞相现今意向的绸缪之举,几与他在巡屯田春耕时所思竟殊途同归。

“丞相,先前璞亦曾有以攻代守之思。”

按捺着心中讶然,郑璞拱手作言,“不过,是时璞并未思及从交州引入劳力,故而思得募兵之策,乃是藏兵于民。”

藏兵于民?

闻言,丞相微微扬眉,若有所思。

盖因在前汉时的“都试”制度,便是藏兵于民。

前汉制,黎庶男子年满二十三,皆要在郡内服兵役一年,接受射御、战阵等方面的训练;且每年八月或九月郡太守皆要以“都试”的方式讲武,旨在加强地方武备。

只不过,此制度也会导致太守职权过大。

如王莽篡汉时期,东郡太守翟义便利用都试之机纠集兵马反莽、光武刘秀也曾谋划在都试时夺兵权举事。故而在光武复汉后,朝廷为了避免地方武备被有心人利用诱发动乱,便罢了都试制。

现今若是再复此制,乃是将日后募兵演武的时间缩短了,对时局大有裨益。

且都试制度亦是雄烈汉风的彰显,有利于激发黎庶志在军功、及壮觅封侯的锐气。

自然,此举催生太守权柄过高亦难免。

但以丞相之智而言,提前规避此患易如反掌。

只需从朝廷中枢派遣每岁主事都试之人,将职权不授予在郡太守,便可泯灭绝大部分隐患了!

须臾间了然的丞相,不由拊掌而笑,眸含赞许之意而问,“子瑾之意,乃是复前汉都试之制乎?”

但郑璞却是微微摇头,“回丞相,乃是类似都试之制。”

言罢,不等丞相继续催声,便径自细细讲述所思。

他是想以免除一定赋税的基础上,让河西走廊各郡建立“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器甲鞍马、常若寇至”的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自相推家资、武艺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等,自备器甲鞍马,供治安和备边之用。

河西地处边陲且果腹艰难,人皆易动难安、果敢而轻生死。

再佐以羌胡杂陈、贼寇丛生的栖居实况,男子成丁后皆有通刀矛弓箭之能,这也是郡县官府维护治安时大为头疼的问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