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晓巴蜀将蜀锦茶叶等丝路物资,用与羌胡部落以及豪右交换战马牛羊且通行关隘费用极低,而并非是官府组建商队逐利后,他便知道巴蜀很快就能筹齐建立骑兵的战马,以及不乏骑卒应募了。
分利于民,可得共赴国难之心嘛。
问话尚且涉及了赋税比例、徭役次数、各郡县政令是否公平清简,以及太守县令等僚佐的生活起居是否奢靡等等。
被问的李简毫无保留,一一详细作答。
亦令司马懿每一次听罢沉默的时间愈发持久。
甚至一度怀疑李简所答不实,乃在故意欺罔视听。
自然,这个念头仅是一闪即逝。
甫一召见李简时,他便隐晦的试探过李简离桑梓赴中原的目的了。
如问及李简为何行刺郑璞时,彼答曰:“受人恩惠,当有报之。义之所在,死生无念。”
如问及李简为何选择赴中原游历时,彼答曰:“简有刺汉将之举,虽郑子瑾释之,然终不可免罪,留在桑梓不过是拖累宗族亲友耳。若简只身远离,宗族后进若有成才者,或可忝为僚佐,扬门楣之声矣。”
最重要的是,司马懿还以言谓李简,意将他辟入大将军府为僚佐。
但李简不假思索的回绝了。
曰:
“凡人材有长短,不可强成也。简不过一儒生,既无经国之略,亦无安邦之勇,此生无有仕官之念,愿奉先贤之言、考先儒经训,以诗书为乐,以德行自守。若辞世之前,能博众家之长注经义,为后人留一言半语,便是不负生平矣。”
这样的回答,让司马懿无法将李简定为逐利之徒。
天下纷扰数十年,令大多世人变得汲汲营营。
如这种入大将军府的机会,乃是可遇不可求的,亦是许多人无法拒绝的。
但李简回绝了,亦意味着彼要么所谋极大,要么果真如那些安贫乐道的隐士般,选择在纷扰的世俗中独善其身。
是哪一种呢?
司马懿无法骤然下定义。
是故,他便选择从其愿,让官府给予了李简通行的文书,遣人暗中观其言行,等不断流逝的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