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才听明白人告诉他,没事的时候,说大话,吹牛不用上税,不用拿出真金白银,什么也没有损失,谁不愿意?再说,借给那么多,如果还不了,那不是自找烦恼?
也许在今天看来,一千伍佰元不算是什么,但在那个时候,对于像孙超华这样的国家职工,一个月工资最多也不过一百二十元,对于农户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三五百元。
人家不借也有人家的道理,对你而言是老人救命,而对人家来说,想得最多的是值得不值得接触,角度不同,想法各异也就见怪不怪了。
孙超华母亲很想不通,过去那么慷慨帮助的亲戚,今天自己遇到了麻烦,怎么都忘记了过去对他们的好呢?
孙超华不明白,小时候受过自己恩惠的堂弟、堂妹,怎么到了关键时候,都态度冷漠,不愿伸出援手?
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你帮助他们的时候,感恩戴德,如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无动于衷?
超华想了半天,告诉母亲,现在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求乡党帮忙了。“我们只好一家家去求人,把人家借的都记下,有了马上归还人家。”
母亲说,“也只能如此了。”
超华陪着母亲,挨家串户走访,据实相告,借钱的目的。
还好,善良的乡党大多数都很同情超群的遭遇,拾元、二十元、三十元、……最多一百元的也有,而且还是那些平时与超华家,来往不是很紧密的富裕人家。
凑完了钱,回家一点数统计,一千六百元,超华心里一亮,说超群有救啦。
见他说超群回家有希望,父亲往日的忧愁才换上了笑脸,全家都高兴地期盼超华早日带超群回家。
舅舅晚上过来,母亲见了很生气,舅舅诉说了自己的难言之隐,以求姐姐谅解,并拿出200元,给超华。
超华把钱还给舅舅说,“算了吧,反正钱够了,如果舅舅有空,希望你和我一起去接超华吧!”说完看着舅舅,等待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