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我要上北大

作者:余乐成溪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还是以北都万圣书园创办者刘苏里的回忆来举例吧。

他说在50年代初期,作家王蒙光靠稿酬已过上优裕生活。

在他的传记中有所描述,当时的稿酬应该是千字18元,甚至更多一点。

如果他所说的属实的话,这个数字他应该是习惯性换算成了第二套华夏币的币值了。

那时18元是个什么概念?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者半个月的工资。

上面说的是个人印象,下面我们再具体到53年国家制定的标准来说一下。

1953年,华夏国家出版总署学习无产者联盟“印数定额制”,制定了国营出版社付酬标准。稿酬为基本稿酬加上印数定额稿酬之和。基本稿酬标准:著作稿每千字6万元~18万元,翻译稿每千字4万元~13万元。

1955年3月1日,华夏民众银行实行币制改革,发行第二套华夏币,同时收回第一套华夏币,换算标准是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

1953年的基本稿酬折算成新标准是著作稿每千字6元~18元,翻译稿每千字4元~13元。

翻译家、《世界文学》前主编李文俊回忆,1950年代涌现了一批职业翻译家,在家里翻译也能维持生活,陈良廷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靠写文章来赚钱应该是很划算的事情,当然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千万不要踩坑。

要不然后果比起后世单纯的文章失联要严重得多。

所以许国初步计划的是先在报纸上针对在原时空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关键性事件作些论述性文章。

至于观点吗当然得从那些经得起运动检验的方面来提取。

当下他打算写的第一篇文章已经提取出来的核心论点大概如下。

华夏千百年来农民起义未成实现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已经被我们伟大的华夏政府实现了。

但是这个梦想是基于封建时期农民最朴素、最本质的愿望,它不一定适合当前社会的社会性质。

所以我们需要从本质上来探讨我们这个新生国家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土地所有制。

首先,目前已经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个建国目标。

其次,这个成果只是阶段性成果,随着时间的变化土地可能再次多的多,少的少。

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土地买卖,土地买卖的原因可能是病,因赌,因灾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