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中,老师们没有表露出自己的喜怒,就好似买菜一般随意。
他们不时翻动着属于李松林的个人档案,看看他本人再根据他的一个面试表现来进行一个综合的评;
“……不知道李松林同学怎么看?”
问题刚刚问出,就听到了少年自信不带迟疑的回复。
清朗的声音在空旷的教室响起,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相关问题侃侃而谈,整一个的思路十分的顺畅。
一问一答,就感觉像是在互相辩论一样。
难得见到如此强势的面试对抗,三位老师也不自觉的往更深的角度问了起来;
倒不是想刁难,就是单纯好奇他会怎么去解答。
整个过程中,李松林挺直着身板,很是认真的将自己大脑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期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个状态。
果然,面试的内容和实际机构准备的还是有所偏差的;
万变不离其宗,倒也不至于答不上来,总有适合的一个思路去解决。
文科类就是这样,并不是定死的一个答案,大多数都有所侧重。
只需要他将里面的逻辑关系理顺,一切也就差不多的过去了!
……
这一场为期半个小时的面试,也让三位面试官看到了李松林的知识储备和部分的个人能力。
就目前看来,他无疑是所有面试考生中表现最让三位面试老师认可的。
复旦开放插班生政策不就是为了让学校能吸纳到更多优质的学生嘛。
且不说别的,就李松林的履历就很能说明他的一个学习态度和能力问题。
不论高考如何,但现在站在他们面前表现优异的少年值得这样的一个机会。
面试的这一整场下来,老师们也差不多的判断出了他的一个大致性格和实力。
不是草率下的定义,而是究其根本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