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阳,你就干,我老孙头支持你!”
老孙头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虽然到老了就守在这大山脚下,可年轻的时候他也闯荡过。
刚才张子阳说那几番话的时候,不管是神色还是语言,或为数不多的几个举动,都让老孙头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民国十九年,三年天灾导致遍地都是炊断粮绝的饥民,十五岁的老孙头逃荒到了东江。
连续数天缺吃少喝,凭着较强的意志他活了下来。
既然活下来就要活下去!
老孙头先后跟过杂耍的卖艺的,也跟过撑船的打铁的,最后跟的一位师父是做苇篾灯笼的。
“我那时候呀,比你可难多了!苇篾那东西虽不如竹子尖利,可你做久了再加上不熟练,手指划的全是口子。”
“吃辛苦咱不怕,怕的是什么?
你费一天的时间扎出来俩灯笼,嘿,卖不出钱来!”
有的甚至十天半月换不来一碗米,所以很多人最终放弃了这个行当。
“我师父临终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其他人,全都走了!”
“讨生活呀!没有办法,可我留下来了,我也没后悔!”
老孙头凭着一股子韧劲,靠着精湛的手艺娶了老婆也生了孩子,日子虽不富裕,但过的很安稳。
所有人听完老孙头的话,一个个都闭了嘴。
“孙爷爷,您是咱华夏传统手艺人的楷模!”
张子阳也是对老孙头的经历佩服的五体投地。
过去的手艺人除了为吃口饭,更多让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一种工匠精神。
如果没有那些人的坚韧不拔,华夏的传统工艺哪能传承传播?
“孙爷爷放心,有您这么支持我,我一定不让您失望!”
“要让咱们传统的工艺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还要传播,让南边的北边的人都知道,还要让外国人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