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最佳纵向管理半径是7个人,也就是说他的直接汇报者不超过7个人,当然也会根据个人能力增减。
而实际上李富根和龚明管理的人数都超过了30来人。
天晶公司原本的小作坊管理模式,确实是无需中层管理者。
大家都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管理十分扁平化,初期是楚天舒直接一杆子插到底,管理到最前线。
小作坊为了节约成本,每个人基本上都是身兼多职,哪怕是楚天舒本人,都做过一段时间公司的出纳。
这也是民营企业初期应有的模样,后来慢慢的扩张,到了20来人的时候,李富根和龚明开始承担着管理者的责任。
他们的作风与楚天舒如出一辙,也是喜欢一杆子插到底,站在最前沿指挥战斗。
但是到了百来人的规模后,这种模式就不灵了。
每个人其实是有着最佳的管理半径的,当超过事务超过自己管理半径时,工作就会被积压起来,整个公司的效率也会变慢。
之所以以前没有暴露出问题来,是因为前任综合部主任邹芳的工作懒散,人为的将工作进度拖慢了。
当然,这也和楚天舒的个人想法有关。
西蜀人小富即安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见公司每年有着一两千万的净利润,楚天舒满足了,也不想进行更改。
他的想法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慢慢增加管理人手。
但是吴楚之不一样。
接受金色小人那平行时空曾经管理数十万人超大型集团的全盘经验馈赠后,这货无论是能力、思维还是格局都远超了天晶公司这个承载平台。
现在的解决办法,要么是吴楚之自己慢下来,要么是公司所有人快起来。
吴楚之选择了后者。
见李富根和龚明听了自己话语,陷入沉思的模样,吴楚之笑了。
他也不准备为难这两个老叔的脑细胞,他翻出一份文件,“李叔,东华店月光宝盒机箱hc01型号,还有多少库存?”
“31台,还有两个客户在装机,晚上盘点应该是29台,”李富根想都没想,直接便回答了出来。
吴楚之鼓了鼓掌,“李叔,好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