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高兴得太早了,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博士入学考试。
这个考试是招生单位自主考试,不是全国统考,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所以,入学要过两关:一导师关,有博导愿意带你;二考试关,你还要考上。
有人能解决考试关,却解决不了导师关,有人能解决导师关,却没法解决考试关,都只好望博兴叹了!
而且单单一个申请时间,就可以让人放弃双博士这个念头。
国内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年12月;考试时间次年3月,面试时间4-5月。
而国外的申请时间则没有固定的说法,随走随读。
所以在国外,你可以海撒网,一次性申请100个学校都没问题,只要你能拿到offer。
但在国内,不好意思,没有导师的同意,你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众所周知,在国内,研究生,无论硕博,都是导师的马仔,来就是干活的。
博士生的任务就是让导师变成杰青、博导、院士,虽然话难听但是有道理。
所以,导师一看你是想双博士,不好意思,出门左转,下一位。
在曾慧娴看来,即使萧亚军再看重吴楚之,也是觊觎吴楚之的论文实力。
这一点,也是当时答辩时其他教授所看重的。
因为吴楚之的理论足够的创新,而且更难得的是,他的理论与华国国情的契合。
吴楚之还不知道,斯文森也忽视了一点,在华国甚至世界,他吴楚之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化管理的人。
林一夫等人甚至从吴楚之的理论中,看到了‘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这样一个新理论学派的诞生苗头。
谁不希望自己手下有个刷核心期刊跟玩似的徒弟?
或者退一步说,萧亚军层次高,格局大,看重的是吴楚之能给他们燕大带来的声誉。
但是双博士学位,能给燕大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