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炊具,那么到了野外该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
漫山遍野的野生竹子成为它们野外狩猎时的绝佳炊具来源:只要带上一把米,在需要进食之前就地取材,砍下竹筒,将泡好的米装入其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利用竹叶将筒口塞紧,放在火上烤。只要等到竹筒表面黑糊了,筒内的米饭也基本熟了。
当然竹筒饭的诞生和云省繁盛的竹子种类,各民族的竹文化,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而竹筒饭也因其简单易行的制作方法,深受云省各族人民的喜爱。
虽然制作的方法看似简便,但是竹筒饭的味道可是一点都不差。
冯仕炎当时在云省探寻菌子的时候,由于需要跟着当地人翻山越岭,经常在林子里一呆就是好几天,当时为了方便行动,也并没有随身携带炊具。
于是在那几天的时间里,他吃的也大多都是竹筒饭,或者运气好狩猎到的野味。
当然,当时的食材要丰富的多,除了必然会随身携带的已经泡发了的米之外,一般还会加上一些腊肉、调料之类的配料,这也为竹筒饭增加了独特的风味。
待到竹筒烤熟劈开,可以看见竹膜包裹的晶莹剔透的米饭,混杂着飘溢的肉香,同时还兼具着竹之清香和米饭的芬芳,味道堪称一绝。
当然,也不仅仅是竹筒饭,在野外打到野味的时候,也有试过其他菜式的竹筒的做法,其核心的要义就是便捷以及竹子给菜品赋予的独特的清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万物皆可竹筒。
伴随着冯仕炎的遐想,架在火上的竹筒已渐渐褪去了青色,变得焦黄,竹筒里面的雨水也开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显然是已经沸腾了。
里面的几朵白木耳吸饱了水分,在滚水中上下翻腾,越发的显得晶莹剔透。
用两根木棒充当夹子,冯仕炎将竹筒夹离了火堆,寻了处平稳的地方将其放下。
氤氲的烟气夹杂着竹子的清香,他的肚子不争气的发出“咕咕”声,他真切的感受饥饿,只是现在的他还不敢仓促的上手。
毕竟这个竹筒刚刚从火堆中取下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虽然焦急,冯仕炎也只能偶尔用指尖划过竹筒表面,在感受到竹筒温度下降之后,冯仕炎第一次触碰到这种温热的实感。
虽然伴随着热气的散尽,那种竹子的清香不如刚沸腾时那样强烈,但依旧萦绕着的幽幽的暗香,无疑更为撩人。
虽然厨师生涯让冯仕炎见识过世间太多的美味,但冯仕炎还是第一次对一种食物产生了迫切的渴望。
虽然这道菜是如此的简单,而且没有调料的加持,味道也注定不会很好,但这种渴望还是不由自主的自心底泛起。
一口热水入喉,下流入腹,热气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