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花巷群盗案以来,李福就颇为关注卫弘、黄乔这两位联名举发的宫府吏。
身为成都令,在辖境内打听、收集一些讯息,易如反掌。
“相府属吏黄乔?”
听见这个名字,诸葛亮朗朗一笑,并未言语,只是看回李福。
李福继续说道:“之前刑狱司调拨过来一批核验决狱的宫府吏,下吏便注意到了卫弘与黄乔两人。此二人刚正不阿,立场坚定,且知晓变通,懂得权变,皆适宜作为成都令的候选。”
待李福说完,诸葛亮颔首应道:“此二人,吾知晓矣,巴西之事就有劳孙德了!”
李福躬身应道:“下吏,定不负丞相期望!”
诸葛亮以羽扇代手掌,双手合揖,相送李福:“孙德一路好走。”
李福拜别诸葛亮,趋步退离。
“卫弘,黄乔……”
诸葛亮念叨了这两个名字,目光深邃,不知想起了什么事。
良久之后,诸葛亮才起身去了相府前院,相府诸多属吏早已等候在那里。
一见大汉丞相到来,诸位相府属吏纷纷见礼。
诸葛亮一挥羽扇,面了众人的礼节,径直问道:“近来可有要事禀报?”
西曹掾李邵上前禀报道:“先帝驾崩、新帝登位,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新晋官吏的任用问题。之前随先帝驻扎在白帝城的机构官僚,如今纷纷内迁回了成都,陛下登位后又升赏群臣。因此在人事统筹上难免出现纰漏,有些事关朝廷两千石大员,需要丞相定夺。”
诸葛亮对此事显然早有预料,朝廷的人事任用酌量处甚多,其中以尚书台、少府两处最为麻烦。
于是诸葛亮思虑一阵,决定还是先从重中之重的尚书台、少府入手:“派人去将弘农太守杨仪与符节令孟光请来府中,吾先说服他们,再论其他。”
李邵应下,便退下让相府小吏去叫人。
主簿胡济见此空隙,将手中的木牍呈送上:“丞相,这是庲降都督李恢的两封信,一封南中公文,言益州郡将军雍闿、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嶲夷侯高定等豪强发兵谋反,或围攻郡府,或裂土自治,南中仅剩李恢大军驻扎的朱提郡听命于朝廷,李恢请援!”
“咳咳……”
饶是诸葛亮亦是被这桩消息气得咳嗽了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