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阎老西的选择和忌惮

作者:抗战三郎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各地军阀平常怎么打内战,怎么闹都可以,可要是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退缩,甚至投降,那他必定会遭到全国军民的口诛笔伐,就连他的部下们也必定纷纷倒戈,最后地位不保。

说起来,很多军阀其实都是被架着抗战的。

但也不乏一心抗战,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的爱将将领。

如打了几十年内战,号称内战如虫外战如龙的川军的军官们。

其中川军最高指挥官刘湘将军带病出征,发下誓言,要以血战一赎川军20年内战的罪过,以洗刷川军只会‘打内战’的这一恶名。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为了这一誓言,数以百万计的巴蜀男儿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血洒疆场。

不止有死守滕县,弹尽粮绝亦不退缩半步,从而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

更是有数以百万计的川军将士。

他们分散抽调各处最前线,又得不到必备补给,再加上装备过于简陋,和精锐的日军往往是正面硬刚,也就是“脏活苦活”都是他们冲锋在前。除了战死沙场的那些著名川军将军外,牺牲更多的还是那些生前默默无闻,死后甚至连地址、姓名都不清楚的士兵。

而对于这一切,四川百姓却没有一点埋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们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中国前线抗战,一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亲手送往战火前线。

正是由于巴蜀人民个个胸怀“满腹杀敌报国的热血”,出川将士们“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的决心,所以川军才能“临战之勇,奋斗之烈,较之国内其他国党军队亦无愧色”。

除此之外,还有在枣宜会战中战死沙场的张自忠将军,他也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本来他是可以撤离的,但他却选择坦然面对死亡,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更多的国人拿起武器抗击日寇!

临死前,面对部下的撤退谏言,他更是那句令国人振聋发聩的话:“我不走了,天津没守住,我走了;北平没守住,我走了;华北没守住,我还是走了,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

这番话到了21世纪,依旧令人为之动容,更是令人为之愤慨,激励着国人,恨不能穿越回抗战年代痛击日寇……

当然了,爱国的将领不仅仅只有刘湘将军、王铭章将军和张自忠将军。

这样的爱国将军,有很多很多,爱国的士兵和百姓更多。

每每到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必定会有一个又一个乃至无数个爱国之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哪怕流尽身体内的最后一滴血,也毫无怨言。

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渡过一次又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才会历经5000年而依旧屹立在世界之巅。

君不见,如果把历史比作牌桌,民族比作牌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