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驱鞑虏,挽天倾

作者:胜者即正义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对于广东以及更远地区的情况,李定国其实并不清楚,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非常低效,而且不准确,这也是他听完了孙可望的这份信之后,一直沉默不语的原因了。

其实正如前面所说的那般,兄弟两人的关系现在还没那么差,此时更多的是什么私下的不服气,还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如果孙可望不撤去冯双礼大军,刘文秀的儿子不来散布谣言,孙国主不趁着李定国广东大败之时派兵进入广西偷袭阻滞,李定国不直接去安龙救驾,两人也不至于撕破脸皮,倒戈相向。

但这些都是两个人努力了整整四年,昏招迭出之后的事情了,现在李定国之所以沉默不语,甚至还有些微微叹气,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这个义兄说得真的有几分道理。

李定国心里之所以对孙可望不服气,其实还有一层原因:他觉得他自己才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诸葛亮,“一匡天下,尊王攘夷”的管仲。

说得更直接一点,李定国想做的是忠君爱国的一代名臣,而不是曹莽窃国的奸佞之辈,这是他和孙可望在政治上最大的分歧,几乎不可调和——凭什么孙可望能做皇帝?

“将军,你是觉得秦王的计划不妥吗?”见靳统武停了下来,李定国眉头紧锁,气氛一时僵硬,窦名望忍不住拱手抱拳,出言相问。

而停下来思考了一番,想起了和孙可望这几十年兄弟之情的李定国,闻言却是摆了摆手,示意两位心腹退下。

而靳统武见状,也是欲言又止,便直接将信摊开,放在了李定国的面前。

等两位心腹走出书房,关上了房门之后,李定国看着信上最后的几行字,心中一时五味杂陈:

“匡扶天下,恢复河山,无定国不可,无可望亦不可。唯吾等兄弟同心,方能驱鞑虏,挽天倾!望弟弟定国知:兄非曹莽,帝非昭烈,勿信小人言,多读武穆书!

附武穆词半首,与吾弟共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