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事了拂衣去

作者:实在闲得疼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悄悄的带走十一户有汉人血统,听得懂汉语的蒙古家庭,没人管,也没人关心,连一个问起此事的都没见着。

由此可见赫丹巴特尔的管理有多混乱!

黄毅来到根据地时已经是崇祯二年腊月二十五。

一个半月时间,这里的二百几十汉民和七十几个蒙古人已经习惯了黄大智、黄大勇、齐大山、张氏、刘士富等等指挥、带头劳动。

日子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那是黄毅明确了是某年某月后给手机重新设定了时间。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阴历、阳历、星期几。

崇祯二年腊月二十五,已经是公元一六三零年一月底。

根据地的这片盆地面积不小,由于被群山环绕,风却小了很多。

见到了黄毅,看到又来了将近六百汉人,三百多架马车,增加了四五百牛马,四千多只羊羔、种羊,刘世富、何继业、张氏等等几十个从小就种地的汉人男女充满信心。

他们认为,八百多汉人,五六百大牲口,花一年时间至少能够开垦出三万亩良田。

按理说不遭遇灾情,开荒的第一年粮食就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第二年就该有余粮。

在这期间,他们已经从几百石麦子中挑选出了二十几石颗粒饱满的麦粒拌种。

他们当然是用的大明的拌种方法,大概是用羊粪草木灰等等进行搅拌。

汉人对种地情有独钟,此时所有的汉人都对来年充满希望。

因为这里有肥沃的土地、有水源,不算上二十六户蒙古家庭的人口,有超过七百汉民能够下地耕种。

根据地初创,必须艰苦奋斗,超过十岁的都得参加劳动,力气小不要紧,可以赶牲口。

打制农具一直在进行中,也是为了有足够的农具应对春耕,所以米尼枪的制作一直都没完成。

有四百多牛马这样的大牲口用来耕作好处太多,年老体弱的也能发挥余热。

当然,不管多么缺大牲口,二十一匹乌珠穆沁马都不训练它们耕田。

这是从几百匹战马中精选的良驹,只用作战马别无他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