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武仿若未觉,接着道:“大明军卒,满天下的卫所,是护卫我大明的肉身长城,而军匠研发火器,将会是军人手中最锋锐的长矛,这般功劳,怎么不值得朝廷的肯定和赞赏?文人提笔治天下,武人上马安天下,各有并重,总不能大明繁华似锦下,全是文人治理的功劳吧,我甄武说句大不敬的话,天下若是动荡,哪还有国度给文人治理!不能让朝堂上全是他们把着位置吧”
“放肆!”朱棣怒拍桌子。
甄武顿时俯身告罪:“臣知罪,求陛下恕罪。”
“恕罪?”
朱棣差点没被气笑出来,甄武这脸变的也太快了:“你他娘的还知道让老子恕罪,惯得你不成样子,你一个都督府的人,乱插手工部的事情做什么,再说官职安排也是吏部的事情,怎么也轮不到你吧。”
甄武刚想张嘴反驳。
朱棣估计是晓得甄武善辩,当即又道:“你快闭上你的嘴吧,平定北方之前,朝廷乱不得,这话你以后不要再说了,有些事情我心中另有打算。”
说到这里,朱棣又转头厉声对朱高炽道:“老大,这事你就当没听到,明白吗?”
朱高炽俯身道:“儿臣明白。”
甄武见状,无奈的叹了口气,他是知晓朱棣的性子的,一般朱棣这么说,那就代表朱棣主意已定,他多说也没有了意义。
其实说起来,甄武也理解朱棣的想法,朱棣心中有雄心壮志,想要开疆拓土,超越汉唐,所以在他这些功绩尚未实现之前,朱棣不太愿意和文臣闹的太僵,要不然朱棣也不会搞出《永乐大典》这桩文史盛事。
不过下一刻,甄武心中又浮现出一个想法,既然匠籍暂时无法改制,那么他针对军方动一动手,总不过分吧。
想到这里,甄武开口道:“既然这般,那此事臣便先不提了,但是臣想创办讲武堂,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讲武堂?”
朱棣眉头一皱,道:“你创办那玩意做什么?”
“文人们有太学,我们武人难道不能有一座总武堂?”甄武撇嘴说道。
朱棣眉毛一挑,仿佛怒火在跳动。
甄武连忙老实下来,解释道:“陛下咱大明虽有武举,可几百年才举办一次,而且各卫所官职也都是世袭,基本上大多都靠家学,可其中水准,难以估量,所以臣才想着创办讲武堂,等到时机成熟后,甚至可以把讲武堂的结业文书,当做世袭考核的一项,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将来的武职,不是酒囊饭袋。”
“这倒是不错,我先皇在时便颇为看重卫所当中的教习一事,这样吧,回头叫上张玉朱能几个,咱们细细商议一下,然后再琢磨琢磨在什么地方先试着办一办。”朱棣思索了一下后说道。
甄武应是。
讲武堂初期估计都是一些勋爵子弟,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甄武也可能做出损害勋爵们的利益,要不然甄武在军方都讨不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