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贺岩来说,他未雨绸缪,提前获悉了关于高考的消息,抓住机会大赚了一笔。
以帮着大队弄资料的名义,让李志强出面帮社员和知青买资料,可以说,也化解了贺岩担上投机打把的风险,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等报名的知青和社员散去,卖完资料,贺岩让周长卿帮着他理账。
“县城那边的账,加上这次出售卖资料教材的收入,一共是九千九百六十六元。”
周长卿替他将账算得清清楚楚:“当初上国营书店买教材资料,还有从废品收购站弄的那些,一共花费了一千五百八十元。”
“那么,这笔生意,你们从中赚了八千三百八十六元。”
“但是,你这生意不但袁建国和杜长庚一起的,后边你还拉着向阳入伙了,也就是说这八千三百八十六元钱,你们要四个人分。”
“如果要等份来分,那分到你手上只有二千零九十六元五分钱。”
在县城的时候,全程见证了贺岩梨花商量赚钱的法子,他替自己连襟着急起来。
“织毛衣的机子不便宜吧?你前几天出车去省城,找杜长庚姐姐打听没有?”
“打听了,省城的纺织厂没有破机子卖,杜长庚姐姐倒是有办法,牵线让他们厂的采购,从海市弄几台小型的机子来,只是价钱不便宜,小型的针织机最少要去到一千五百元一台。”
“我手上攒的那点钱,之前在县城买宅子付了一半,又帮向阳弄食品厂的工作,所以加上这次赚的,连两台机子的钱也付不起。”
周长卿问他:“那机子还买吗?”
换个人,如果手上的钱不够,一定不会再打针织机的主意。
关键在周长卿看来,机器那么贵,买回来短时间没有那么快能回本。
但贺岩的脑子异于常人,天生就有冒险精神。
“买,怎么能不买?”
贺岩分析:“省城纺织厂都没有旧机子卖,证明他们厂子里的针织机也没几台,所以成衣市场里,毛衣才会那么紧俏,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
“织毛衣的机子是贵,但是机子买回来,也不是用一个冬天就废弃了,第二年还能接着用。”
“杜长庚说海市来的机子很先进,有些零件还是进口的,质量上能保证,这种机子除了织毛衣,还能织围巾袜子什么的。”
“所以,这个织毛衣的机子,我一定得买回来,砸锅卖铁都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