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李世民(免费章节)

作者:李白不太白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诏率将军桑显和击司竹群盗,平之。”

“稽胡刘仚成寇边,诏建成进讨,破之鄠州,斩虏千计,引渠长悉官之,使还招群胡。仚成与它大帅降,建成畏其众,绐欲城州县者,使降胡操筑,阴勒兵杀六千人,仚成奔梁师都。尝循行北边,遇贼四百出降,悉馘其耳纵之。”

“既而黑闼复振,庐江王瑗弃洺州,山东乱。命齐王元吉讨之,有诏降者赦罪,众不信。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贼惧,夜奔,兵追战。黑闼众犹盛,乃纵囚使相告曰:“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禽黑闼。”

史书上记载的明明白白,何来没有战功?

甚至得益于李世民的胸襟,就连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也在正史中记录的非常清楚,甚至连唐太宗亲自射杀了自己的哥哥这件事情都记录下来了: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

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

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

如果李世民真的要改史,何必要让史书记录下自己的罪状?杀害手足兄弟?并且斩草除根连侄儿也不放过,这些事情都明明白白地记录在史书之中。

亦或说,李世民因为得位不正篡改唐初国史,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你比陈寅恪、黄永年、李树桐这些前辈学者还nb?欧阳修、宋祈这些宋人掌握得史料丰富,他们对唐初历史的认知就比今人深入?合着我们的现代史学这一百多年都白发展了,陈寅恪、黄永年这些人都是在招摇撞骗呢?后人不断利用人的资料和成果,不断地解决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所以才有学术上的进步,你懂吗?

总之这些人的观点就是,李世民改史是史学界的共识。就这一句话就足以显示出他的无知,因为这从来不是共识。

还举起了陈寅恪、黄永年、李树桐这些民国的史家前辈的观点来反驳,这更可笑了。

且不说这三位前辈的造诣能不能比得上欧阳修等人,就说这些人的观点:因为这三位前辈说李世民改史了,所以李世民就改史了。

迷信专家简直贻笑大方。他还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这些大师都是错的,合着我们的现代史学这一百多年都白发展了?

那几位前辈的确是国史大家,但是请想清楚他们的年代,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最动荡的年代,山河破碎,历史资料非常匮乏,肯定没有宋时国家组织修史时的资料多,观点有所偏颇很正常,但是被人迷信实在好笑。

“后人不断利用人的资料和成果,不断地解决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所以才有学术上的进步。”

这句话本身很对,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史学资料俯身可拾,所以研究之后,对于一百年前的史学大家们的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补充和适当的批评。

我拿的都是史书原文,而“我认为”“前辈学者们认为”云云,这无疑非常的不严谨的。

又说:参与编撰《贞观实录》的许敬宗人品不行,或许会故意曲笔,以迎合一些掌权者。

但是,这和唐太宗篡改历史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撰写起居注的是褚遂良,而且唐太宗本人就已经批评了许敬宗撰写实录的曲笔之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