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某明白了。”
赵云抱拳道。
“事不宜迟,那就去吧。”林朝挥了挥手。
“唯!”
赵云,孙观,孙康三人一同拱手应命,转身离开了。
待三人离开后,林朝抬眼环顾众人,开口道:“诸位,现在可以议一议,今次兵发泰山郡之得失。”
此次出征,前后共耗时四个月有余,如今好不容易告一段路,自然要总结利弊。
且诸侯讨董已迫在眉睫,徐州集团也要定下行动的主基调。
荀彧率先开口,跟林朝汇报了一番此行冀州的收获。
迁徙了多少百姓,有多少世家豪强也举族搬到了徐州,现在都安置在何处,将来如何规划利用这些人来产生最大的收益。
这些都是小事,也很繁琐,但荀彧却记得很清楚。说起来朗朗上口,压根没有一丝停顿,足可见他此行下了多大的功夫。
对于荀彧的定位,林朝心中很明确。
在诸葛亮没有成长到巅峰之前,荀彧就是刘备阵营的大管家。无论钱粮,兵马,政务,都要他来梳理清楚,然后把握大的方向。
也只有荀彧,有这个能力与耐心能做好这些事情。
当然,只靠他一个人也不行,所以林朝打算给他配一些副手,诸葛瑾目前就是备选之一。
当荀彧说完之后,荀谌也开口了,将这些日子的粮草消耗汇报了一遍。不过徐州还有多少粮草,这点他也不清楚,只能写信去问留守后方的田丰。
最后,便是荀攸将有功将士的名单递了上来。
他不善言语,却将士卒的功劳统计在了纸张上,让人一目了然。
其他人还好,此次立功最大的,其实是张辽和徐晃两人。
这两人一个以千破万,并且战斩昌豨。
另一个也出色了完成了任务,在奉高城下以八千人击败了孙观的两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