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知道这就是一场吵不赢的架,而且吵到现在,说真的,引发的争议已经足够大了。
《新闻报》在秦朗的指导下,主抓‘忠君报国’这四个字。
——现在大明缺钱缺银子啊,可大明的官儿和士子们却始终一分钱一粒儿粮食都不交,大明养士二百余年,就养出了这么一群只顾自家小利而枉负国恩的忘恩鲜廉寡耻之徒吗?
把清丈田亩和官员不纳税以及投寄等通通联系起来,就是紧紧扣住钱粮二字。
这是因为秦朗有自知之明。知道在引经论点上头绝对不是那些个大头巾们的对手,所以咱就不去引经论点。
而且千万别小觑了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作用,在封建时代,‘忠君报国’这四个字那是有着叫无数人闭嘴的威力的。即便他们心底里破口大骂,可这明面上,谁也不敢对这四个字说个不字!
秦朗照样被骂的狗血喷头,但哪又怎么样?他被骂的再狠也始终不会歪倒,这就够啦。
胶东战场上抓的俘虏也都被送去了日照。
不好留在当地,群众基础太差了。
还是打包送去日照的好。
那地方本是青州的地盘,可惜衡王一战败北,现在只能缩在诸城苟延残喘。就把日照和安东卫两地都交给秦朗了。
二者是战略合作伙伴么。
秦朗都无偿的给衡王府那么多钱粮兵甲了,衡王府当然也要有所表示表示了。
日照这地方有煤有铁,还临近海边,哪怕都只是小矿场,这对郁洲山岛也是一极大的补充。
一千多号俘虏通通被送去矿场。
因为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壮,而且不少人还是出自同一支军队,所以劳改大队的人就把他们完全分散打散了处理。以防他们抱团闹事!
负责日照事物的张凌,将这些人按照工作内容不同分成了好几部分,即伐木队、采石队、挖煤队、洗煤队、建筑队、运输队等等。然后特意从俘虏中提拔了一些之前地位底下的小兵,还有一些轻度残疾的战俘做为工头,通过地位和待遇上的最直接区别,轻轻松松的就挑起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与仇恨,以达到分化管理的目的。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手段。
张凌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会发挥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料理手下的一切。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这些人将在这里一直进行“劳动改造”。至少在五年之内不会被刑满释放,除非表现足够出色,才有极小的机会被赦免,成为本地的自由民。然后往往会被吸纳入劳改队或是本地‘军管会’工作。
毕竟,如果不给这些人一点奔头的话,难保他们干活的时候不会消极怠工或者逃跑。绝望的人总是很难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