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朗又怎么会把火炮拉到清军营寨一里范围之内呢?
所以啊,伤亡不小,且建制已经全然零散的清军,现在要还不撤,等对面挺着刺刀冲上来后,想撤可就撤不下去了。
当一个营的秦朗军嗷嗷叫着冲入空荡荡的清军营寨之后,伴随着第一个济宁城外清军营垒的易手,时间都还没有过去一个小时。
“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来。”秦朗传达下了命令,先把城外的清军营垒给全推了,争取今天落日之前就完成。
沈应明听到命令之后,一点心理压力都没。
别看城外的清军营垒足足有十几个,照着刚才的速度,怕不要拔到明天才能拔完。但实际上道理远不是这么算的。
秦朗军只需要接连拔下一半的营垒,不,一半都不需要用,只需要按此速度拔下三五个营垒就足可以把剩余清军下的屁滚尿流了。
还有就是,济宁城外虽然有十几个清军营垒,但这些营垒是环绕着整个济宁城布置的——主要是沿着运河和洸水(两河在济宁交汇),由南及东西两侧,呈扇形排布。
而不是单独的不至于一面。
或是说,相对于南面和东西,北面的布置最微薄。
因为秦朗军如想要从北面发起进攻的话,那运输可就是个麻烦了。
运河水道被卡,秦朗要从北面发起攻势,就只能绕个圈子把兵马大炮物质通通送到济宁城池的北边才行,这样似乎也费不了多少事,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秦朗大军北移的同时,他一样要在济宁城的南面立下大营,作为接应南来军需辎重的所在。
不然呢?一船接着一船的物资送到了济宁城南,秦朗再每每派出人马去接应吗?然后立马就要运到城北去,同时一路行来的船只上的水手们一口热水都没得喝,就立马要打道回府?
这不是扯淡么。
所以必须要在城南确立营垒。
如此则就凭白的分散了兵力,还主动暴漏出了弱点。
所以秦朗直接就在城南安营,当面沿着运河和洸水布置的清军营垒,一共才六个,他要大军稳扎稳打,一路平推,天黑之前结束战斗,这可真一点都没难度。
“轰轰轰……”
城外接连奏响的大炮声响了整整一个半日。
阿巴泰午时就下城头了,残酷的事实打碎了他最后一丝幻想。
一个接一个的营垒被秦朗军拔掉,大量的清军败兵崩溃的游过运河,奔济宁城去了;或是沿河跑向别的营垒,在保住性命的同时,也把惊慌和沮丧带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