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巴尔干端倪

作者:买包芙蓉王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因为当时的确是个机会,一个确立沙俄帝国在土耳其海峡权利的机会:1908年,实际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奥斯曼帝国出现了变故,帝国元首阿卜杜勒-哈米德苏丹刚被国内推翻,属于一个奥斯曼帝国发不上力的阶段。

沙俄帝国瞅准机会,加速了与奥匈帝国的洽谈。

三家围绕着黑海、地中海、巴尔干半岛其实颇有些中国历史上三国的味道,巴尔干半岛好比荆州,土耳其海峡恰似赤壁。

这场暗地里阴戳戳进行的欧洲版“赤壁之战”最后谁受益最大呢。

魏国代表沙俄帝国出力最大,损失最大。

蜀国代表奥匈帝国四两拨千斤,先下一城。

而吴国代表奥斯曼帝国,就是喊着老铁666,永久的失去了“荆州”,也就是巴尔干半岛西进的机会。

这场暗地里的战斗发生在1908年9月16日,伊兹沃利斯基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艾伦塔尔进行了一场会晤。

目的呢,是为了让沙俄帝国获取在土耳其海峡的通行问题上的特权地位,沙俄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在密室洽谈中承:诺支持奥匈帝国将其监管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纳入版图,此时的在巴尔干半岛的波黑地区,实际上已经被奥匈帝国实际控制。

就缺乏个国际认同。

奥匈帝国杰出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正在国内呼吁将奥匈帝国由奥地利、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扩展为由奥地利、匈牙利与南斯拉夫组成的三元帝国。

伊兹沃利斯基其实也不傻,为什么用密室外交,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国内的泛斯拉夫主义者的情绪。泛斯拉夫主义,是沙俄弄出来持续西进,攻城略地的指导思想,其实也可以说是之后红色帝国为什么在一时间有着各个国家加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这一为了经济,牺牲指导思想的作为,是在出卖这沙俄帝国国内一些人的利益,但是为了土耳其海峡,沙俄拼了!

但这原本只是提议,往后还有伊兹沃利斯基寻求英、法、德的支持,来完成他伟大的外交妥协的后续动作。

不过刚刚结束会谈的伊兹沃利斯基才到法国开始行动,奥斯曼帝国背后的英国人已然知道了这件事情:三天内奥匈帝国会吞并波黑。是英国人得到的消息。

奥匈帝国这一手就是四两拨千斤了,直接导致当时的欧洲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奥匈帝国真的在朝着三元帝国的情况发展,一个亲德的帝国崛起,是英、法不愿意看到的。

英国发火了倒也不要紧,沙俄帝国国内更是掀起一阵谩骂的浪潮,舆论指责伊兹沃利斯基出卖斯拉夫人的利益。

而这一切的背后,便是尼古拉二世在指挥,锅是实实在在扣在了伊兹沃利斯基头上,被踢去法国当了一段时间的大使才算是调任回了俄国,再次任外交大臣。

此时,尼古拉二世两次提到这个事情,显然,这是要坐实是伊兹沃利斯基的失误,与沙皇本人毫无关系的动作了。

伊兹沃利斯基有口难言……

“陛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