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母亲,倒忘了担心她的事了。母亲回答她,父亲,去帮人家盖房子了,大弟弟是上学去了。小弟弟知道她今天回来,不肯去上学。
这事要是放在现在,是有点奇怪。来了个亲戚,就可以不用上学了?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并不新鲜。
学生找点理由,就可以不上学。
在课堂上,老师问“小明你昨天怎么没来呀?”小明站起来“报告老师,我昨天,跟妈妈走亲戚去了。”
好了,坐下。“小林你呢?昨天为什么没来上课?”
小林站起来“报告老师,我昨天跟爸爸去赶集了。”
好了,坐下吧!“小红,你呢?”小红也站起来,“报告老师,我昨天帮妈妈,去麦地里拔草了。”
“你也坐下吧!”反正是,各种奇葩理由都有。老师也很无奈,苦口婆心的在那强调,没有什么大事,尽量不要旷课。现在正是学知识的年龄。错过了,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可是也不起什么作用。那时候的家长,对孩子学知识的观念,不怎么强。认为只要会干活就行。
就庄稼地里那点活,有知识的,还干不过没知识的。
所以,只要家里有点事,就让孩子请假。特别是农忙的时候,就没几个孩子到学校上课。
学校也针对这种情况,做了调整。每年除了暑寒假,还有夏秋两季农忙。放麦假和秋假。
老师也要回家干农活呀。还有庙会什么的也放假。那时候孩子们学习,都是靠自觉。没人管。
当然,也有自己想学,求上进的。梅子的大弟弟,学习就很刻苦。每天回家,不用父母管。自己就看书,写作业。
也是因为他个子,又瘦又小。干不了农活。所以父母,很少让他请假,在家干农活。倒是可以专心学习了。
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在离家二十几里的,公社上学。每天早去晚回。风雨无阻,也很辛苦的。
小弟弟贪玩,经常翘课。梅子看着,站在身边的小弟弟说:“以后别老翘课了。你已经是三年级的,大孩子了。别老想着玩,要像你大哥一样,好好学习。当个大学生。”
小弟弟一听,姐姐叫他好好学习。转身就跑出去玩了。屋子里只剩娘俩。可以单独唠唠嗑了。
母亲问梅子:“跟妈说实话,你在婆家过的好吗?”
听妈妈这么问,梅子忍了一路的眼泪,掉下来了。
对着妈妈,发起了牢骚:“不好,一点都不好。李云他妈妈什么都管。还有他那个表姐,整天挑拨离间的。唯恐天下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