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千古奇冤—“麻婆不麻”

作者:力禾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主要就是做一些豆花儿、时鲜小菜、泡菜和自己腌制的萝卜干等等小菜,这些东西看着虽然“偏小”,但是却刚好是这些贩夫走卒们最喜欢的食物。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便宜好吃,而且吃起来很方便!

这里卖饭的饭铺很少,加上他们的豆花儿和泡菜都做得很好,味道特别地道,于是来吃饭的人就开始多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挑油和挑粮食的挑夫,进城在油行和粮行里卸完货之后,出城走到万福桥这里的时候,肚子都已经饿得不行了。

这走回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所以得先吃点饭才行,于是他们都来到了陈兴盛饭铺,聚在一起吃饭。

那个时候挑油使用的都是竹子编制的竹篓子,这些挑夫就将竹篓子里面剩下的油,也就是篓子里的底油,一些油渣渣,倒进了一个小盆里。

然后隔壁王姓豆腐店去买了点儿豆腐回来,请陈氏帮忙烧制一下,给一点儿加工费即可。

陈氏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方式,就用自己炕制过的辣椒面(sc地区叫做糊辣椒),加上一些花椒开始烧制。

做出来的豆腐吃起来又麻、又辣、又烫,得到了这些挑夫们的好评,当时被大家叫热情地做“麻辣烫”,这生意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好。

这些挑夫里面有部分人,由于长期从事这样的体力活,这肚子里不见一点儿油荤味可是不行,于是便去周围的肉铺上割了一点儿猪肉回来。

由于陈氏为人比较和善,当这些挑夫将猪肉拿来的时候,也欣然地愿意帮他们加工,于是便想到了将猪肉用来跟豆腐一起来烧制。

为了更好的入味和让猪肉更容易烧熟,于是陈氏就将猪肉切成小片来烧制,这烧出来的味道更加的美味了,让许多人直呼吃得过瘾。

另外一批挑夫口味儿比较刁钻,更加喜欢吃牛肉,于是便去割了一些牛肉回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蓉城地区是不吃水牛的,吃的都是黄牛,所以这割回来的自然都是黄牛肉。

陈氏看到牛肉的时候有些犯难了,这牛肉跟猪肉可不一样,牛肉是不容易做熟的,最后便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将牛肉给剁成颗粒,然后用菜籽油先将它给炒酥。

在烹制的豆腐快要熟的时候,将这些酥烂的牛肉碎放进去,然后再去饭店后面的菜地里掐点儿蒜苗切了之后丢进去。

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可是将这些挑夫们的口味给完全征服了,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味道简直是太绝了,好吃得不得了。

从这一刻开始,这陈兴盛饭铺做的豆腐便彻底的出名了,来吃饭的人是越来越多,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他们家做的豆腐风味非常的好。

于是乎,这出名了的豆腐便要开始起名字了......”车老喝了一口水,看着眼前三双好奇的眼睛,笑了笑接着说道。

“这就是我一直在研究的地方,也是最近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

那就是这豆腐虽然做得麻辣鲜香,但是这陈氏却“不麻”,意思就是这陈氏的脸上其实是一点儿“麻子”都没有,那你们知道这“陈麻婆”的叫法是怎么来的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