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部电影点评下来,虽然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影片,但从演员的表现以及最具代表性镜头的光影处理上看,剩下的十三部已经选不出好玩意。
别的影片因为语言隔阂只能从画面判断,未必很准确,但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不止《桃子》一部,还有赵亮的《悲兮魔兽》,这个完全看得懂。
虽然赵导演声称这是一部纪录片而强调真实性,其实并不是,这部作品有演员有摆拍,只能说是一部伪纪录片形式的故事片,不然很难进入主竞赛单元。
这两年因为全球气候问题国际大谈判,在减碳减排问题上东西方撕得很厉害,赵导的这部电影反映的正是这个议题。
在圣经中,悲兮魔兽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每天吞噬一千座山峰,赵导将污染问题比喻成这个魔兽。
赵导将镜头聚焦内蒙eeds,因为房地产过剩,这两年eeds被扣上了鬼城的标签。
这两年许多大陆城市被打上鬼城标签,话题很热门很焦虑,国内国外报道颇多。
后来城市化加快,这种声音也就消失了。
所以以杨树的未来视角判断,导演的选材和立场都不高明,不过还是挺有才华的,镜头颇有艺术感染力,着力刻画了带来严重污染的庞大产业链:煤矿、铁矿、炼铁、建筑材料等等,拍摄得很用心。
而且挺有张艺谋导演的风格,用了很多巨大的色块,以红色、灰色和蓝色分别代表地狱、炼狱和天堂。
这个导演之前擅长行为艺术,所以这部片子里动辄就让演员光屁股躺在各种矿石上拗造型,这是二十年前流行的表现形式,不得不说有点矫揉造作。
不过一个个工人流着汗的身体,看起来令人敬畏,人文情怀还不错。
这类电影不知道如何评价好,演员都是雕塑型的,看起来挺悲壮,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出于政治正确,这种片子很容易在电影节上获得提名关注,第三世界不少国家都有这类艺术家,勇于自我批判。
但老外也不傻,并不会拿自己电影节的招牌去为这样的电影背书,最终基本都止步于入围,除非走得更远些,自我批判到玩命的程度。
而且杨树觉得这部片子送错了地方,威尼斯电影节更加注重作品艺术性,柏林电影节才比较关注环境、生态这类议题。
这时超哥隔着娘娘和濤姐,一脸兴奋神秘对杨树说:“已经分析十七部了,还没聊到咱们《桃子》。”
杨树明白他的意思,笑着点头,并没说什么。
最后这个总结环节,并没什么官方规律,不一定好料沉底,怎么介绍全凭评审主席喜好。
不过杨树也已经注意到了,这届主席阿方索·卡隆是有明显规律的,他一开始介绍的都是没有获奖的电影,而将已有斩获的七部放在后面。
现在说完了十七部,剩下的三部除了《桃子》,就是本届获奖的两大热门《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和《伊扎克·拉宾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