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好!写的好!”
老朱同志突然龙颜大悦起来,夸赞道:“吴家小子,你这文章,深得朕心呐!”
闻言,吴伯宗心中终于是松了口气,忙答话道:“多谢陛下。”
“不过嘛……”老朱同志突然话锋一转,却是让吴伯宗心头一沉,再度紧张起来。
“咱要的是真真正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
“你这答卷里,对大明目前的民生状况,分析的极其透彻,也提出来了不少真知灼见。”
“不过嘛,咱还是想要考一考你。”
吴伯宗不敢怠慢,恭敬应道:“请陛下出题。”
老朱同志抬手在自己下巴上摩挲了一番后说道:“既然你提到民生,那咱就考你民生。”
“眼下我大明是天灾人祸不断,很多地区,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说是路有饿殍、民不聊生都不为过。”
“对此,你有何高见啊?”
吴伯宗垂眼思索了片刻,便朝着老朱同志拱手敬道:“回禀陛下。”
“所谓民生,无非是四个字,‘吃饱穿暖’罢了。”
“‘民以食为天’,想要恢复民生,粮食自然是第一位的。”
“草民听闻,陛下勤政爱民,就连自己的几位皇子,都派遣出宫,去为一方百姓造福。”
“太子殿下在山东进行灾后重建,二殿下三殿下在扬州躬耕于田垄之间,对此,草民不得不盛赞一声,有陛下您这样的皇帝,当真是我大明百姓之幸!”
“不过,草民有一点意见,或许同陛下有所出入。”
老朱同志听着吴伯宗的话,是深感兴趣,忙问道:“哦?尽管说来与咱听听!”
吴伯宗拱了拱手,继续说道:“常人都觉得,想要粮食丰收,多在于粮种、雨水和土壤是否肥沃等等的实际条件上。”
“可伯宗以为,这些固然是实际条件,可真正受到人为控制的可以主导粮食增产的因素,只有一点,那便是人。”
“雨水气候乃是天时,粮种土壤则为地利,在天时、地利两项条件都已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能提升的,就只有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