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曾经亲眼见到这少年在开春时衣着破烂上山去,想必是那书院夫子的远房亲戚,落魄了前来投靠。
也有人插一句说“未必,想必是书院夫子流落在外的私生子在不是没可能,我听隔壁集市上的王屠夫说那白面书生最喜逛那勾栏艳地,那烟柳之地的女子也是最爱在那风流书生身上下注。”
听到这,这边一群人频频点头,东拉西扯,越扯越远,竟还有些懊恼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吃那墨水,好像使得自己白白浪费了一件香艳美事。
还不忘暗骂山上夫子道貌岸然,不是东西,然后往地上吐了口口水,抡起工具狠狠锄地,以此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随即又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当然也有人意识到手里的农活还没干完,复又默默回去干活,曹沫在议论声中走远。
他当然将这些话都听了进去,只是摇了摇头,没打算做争论,甚至还觉得有些可笑。
一件莫须有的事情竟然能让那群人如此捶手顿足,忘却端师叔平常的恩惠,还恶语相向。
见微知著,这天下的风气,都歪到九霄云外去了吧,曹沫心想。
……
曹沫沿着那条赐儿山下的白水向西走了一路,他要找到最近的一个渡口,到时候沿水路而行就能省些脚力。
想着一路,忽然转过一个山岗,道路就开阔起来了,又走了大约三五里路的,迎面是一个山野集市。
集市上有三三两两的小贩在叫卖着,曹沫寻了个面摊坐下。
“店家,一碗阳春面,多放辣椒香菜。”
这位原籍冀州的少年似乎在南国流浪许久,口味也偏重辣起来。
“好嘞,客官。”
摊贩主人立马应道,斗大的地方,哪有什么店小二,老板话音未落,手上已经开始动了起来。
不多时,热腾腾的阳春面就端了上,。曹沫走了一路,也未进米粮,当即大口吃起来,不一会就吃的满头大汗。
这边曹沫正在自顾自吃的正香,一队人马由远及近,在小集市边停下。
为首一人翻身下马,将马拴在树枝上,就近招呼一个小摊贩问了些什么。
待得到回答后,就招呼其他人也下了马,一行人规规矩矩,径直向曹沫这个方向走来。
这群人在曹沫边上分作两桌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