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悬空寺

作者:独孤寻影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玄空子自也看岀楚南风身怀道家功法,本以为楚南风会按道、儒学说释解“忘我“之义,不料楚南风不违本心,以心有所憾,无以忘我作答,却是无经无典可凭,玄空子自是大失所望,继而怒斥。而楚南风自未想到依本心所想的回答,竟让玄空子这百岁高龄的隐世高人如此怒态,一时便是怔住。

“罢了、罢了。“只见玄空子仰首闭目,叹了一口气,转身对悟真呵呵一笑:“你我修行至今,未曾“忘我”,却忘了本心,可笑,可笑。”言罢纵身而起,竟是落入蒙蒙雾气,有百丈之深的谷中,如仙人下凡而去,瞬间已是不见所踪。

楚南风是玄空子百人问道中的最后一人,悟真自也是心中极为重视,却也入了佛家的“我执”之惑,当下闻听玄空子之言,顿然惊悟,对着面露疑色的楚南风,合什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楚居士请随我来。”

言罢便向桥中楼阁行去,楚南风略一迟疑,便也跟了上去,到了楼内客堂入座后,悟真微微一笑:“楚居士可是对玄空子道长所行,心有不解?”

楚南风点了点头:“请大师解惑。”

悟真便将玄空子来此缘由、打赌约定之事言与他听,楚南风方才知道玄空子生气的原因,心中自是苦笑不已。

悟真说完经过后,又道:“世间诸法,皆自缘起,楚居士至人无己,有我非我,本心见法,法入佛缘,当是难得。”

道家修行与佛家参禅诸法虽各不相同,却是不一不异,殊途同归,皆终求悟道,而道法自然,入“道”自是万般诸法。

佛家修行求证跳出三界,对业因果报尤为注重,虽然不想沾惹因果,却也是由因果入“法”,参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缘起各支法,以求悟“法”入“道”。道家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求道,与佛家“因缘生灭法”入道皆是千难万难,故而多是以丹、武入道,所成者却也寥寥无几。

楚南风听到悟真同时讲出佛道两家修真要义,像是称赞自己,实是含有指点之意,便是合什道:“望请大师指点。”

这时有位小沙弥端茶入室,待沙弥僧退去,悟真微微一笑:“楚居士请用茶。“

楚南风端起茶碗,半揭碗盖,但见碗中茶水绿中带黄,茶气淡香,初口一缀,略有苦味,旋而甘甜,复饮只觉清香,却是已无甘苦,顿觉神清气爽,久久不息,以他的修为,纵是服下了天材地宝的药材,也未必能有如此感觉。心中不禁暗暗称奇。

“此碗越州瓷所制,此水岩中乳泉所出,三沸置水去其浊而育其华,初尝知其性,复尝见其真。常人本心善恶不一,唯情至性,乃见本心,此茶为老衲师弟悟色禅师所制,苦甘皆有,钟情所生,甘苦无无,悟情所至。”

楚南风闻言若有所思,但想从认识马希兰开始到她生死不明,每每忆起她的容颜,心中却都是甜意,想是钟情所生,甘却多于苦,至于悟情所至,甘苦无无,如佛家之“空见”,心兵不兴,水波不起,那却是无法做到。

悟真顿了一下,转着手中的佛珠,道:“老衲岀世未曾入法,当得业因果报之苦,今日与楚居士有缘一见,观楚居士心中有所迷惑,可是方便见告?”

“晚辈有一相知相慕之人,十余年前不幸受害……只是生死不明,晚辈蒙家师教诲,心知聚散有缘,故而才在今日前来求方丈大师指点。”楚南风低首合什道。

“善哉、善哉,令师可是易居士?”

楚南风点了点头,自也不觉诧异。易无为能留书叫他来悬空寺一行,应是与悟真有见过面,而悟真能认出自己是易无为的徒弟,想必以金身境探人修为于无形之妙,从自己的气机看出了师门来历。

“令师当世奇才,老衲二十年前曾与他谈经论道,受益匪浅……哎,十年缘起今当有果,楚居士可有所寻之人佩带过的玉佩?”

楚南风此时方知玉佩是拿来断事之用,却是不明白悟真所言“十年缘起今当有果”何意,一时疑惑,但见悟真望着自己,忙从怀中取出穆道承转交的小锦盒,拿出玉佩递与悟真,悟真接过端详片刻,便紧握手中闭目不言,良久方睁开眼睛,将玉佩递还楚南风道:“一水抱千山,自可见分晓。”言罢淡淡一笑,起身走岀客堂径自离去。

易无为二十年前曾来过悬空寺,与悟真有一面之缘,知悟真在修习“宿命通”神通,而修得“宿命通”神通大成者,能凭物件或人的气机断事。当马希兰受害失踪,楚南风心境受困,恐他生了心结,便留书吩咐楚南风来悬空寺一趟,或是有缘获得悟真指点,而要求他修到抱丹大成才可前来,自是担心若马希兰已死,楚南风得悉或会心灰意冷,怠惰武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