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怀

作者:独孤寻影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师公沉言许久,方又言道:如今众多百姓不知国之所在,书院之所以不分籍贯,又规定不超过十三岁的孩子才可入院就学,且至少要在书院受教三年方可离院,就是要学子们从小受书院声教,不以割剧分裂的藩镇朝邦为国……”

对于易无为与郭荣的私下对话,书院之中无人知晓,洛逍遥、江秋白等人顿有所感,便是凝神倾听。

“以付长老的年纪想是也未见过天下一统的局面吧?”郭荣望向付长老问道。

“草民未曾见过。唉,幼年也曾上过私塾,听闻过大唐盛世,到如今却是不知自己是哪国子民……”但觉话有不妥,付长老忙道:“请皇上恕草民失言……”

他今时六十余岁,当他出生之时,正是黄巢之乱,待长大之后,天下更是群雄割剧,中原连接易主,就如大周朝廷也才刚刚建国立朝三年,故而在他潜意识之中或许哪天也就改朝换代了。

郭荣却是不以为意,微微一笑,“易师公但想乱世日久,年轻一代已是有了出生之地所属朝邦为国的念头,心知统一声教的厉害所在,故而才反对众学子入仕,恐被以一家一姓为先之人所用,以致眼界狭隘,却是失了书院育才真正的目的。

而诸多学子文武双全,确是可造福百姓的人才,但若拘于各自出生地朝邦为国的心境,日后难免会同门自相残杀,仰或因此更使百姓受战乱之苦,师公感叹之后,又问我准备投效何处?

先帝龙潜之时,奉事于后唐朝廷,那时我便如实相告要投奔于先帝帐下,师公闻言道:眼下明君难觅,纵观天下诸雄皆非是一统天下的雄主,但有一人虽非君王,却是有治世大才,你可以随他身侧行事……”

江秋白心中一震,隐隐猜出易无为口中之人应是冯道。

“我便问是何人?师公言说是冯道冯先生。我当时对冯元老不甚了解,便向师公请教原因,易师公言道:而今天下礼乐丧失,君父尊卑无序,声教不一,百姓日昧,冯道奏请后唐皇帝刻印‘九经’广布坊间,想一统声教,开智民识,是为百姓先之人,当可随他奉事,造福于民。

我自是将易师公之言谨记于心,又问他老人家,日后若有明君英主,是否可以邀请书院同门协助……师公那时笑道:我书院教学此下虽是以隐世之说为重,实则是保全学子赤子之心。等、等书院学子开悟之日,知晓真正家国所在的要义,等有一位可造之人能在此中脱颖而出,唤醒众学子家国情怀的那天。”

江秋白等人以为,易无为当日立下离院学子入仕也好,行走江湖也罢,不准道出自己师门的规矩,是防学子为功名利禄自相残杀,是为打消学子以师门为靠山的念头。

此下听郭荣所言,其中却是有着更深的含义,众人面面相觑之后,一时神色凛然,此下方知郭荣所言‘潜移默化’的意思,但想易无为真正的心思,武望博等人未必也是知晓。

“朕有幸承先帝之灵,得至尊之位,当以易师公、冯元老百姓先之念为念。此下听得尚佑所言,想是众师弟有心与朕共致天下太平之愿,正如易师公当日要朕等待之言……”

言及朝堂大事,郭荣便是以天子口吻言事。望向江秋白,“朕有一事相托师叔去办……师叔可回书院一趟,那十六位各朝国学子,若因家室安危所在,而未敢助朕一臂之力,可让他们举族来京,若实是不愿也自不可勉强……”

想是此下时机成熟,郭荣将易无为当日所言告知后,直接了当道出心声。

江秋白但想将易无为的心思言出,自是会使本有心相助的武望博等人痛下决心,闻言行礼应道:“微臣谨遵皇上旨意。”

“好。”郭荣点了点头,接着又道:“师叔怎不问诸多离院学子之中,何以易师公唯独对朕告知心思?”

对此江秋白与众人都想知道其中原因,但知此下若是楚南风言道此事,出口相询也是失礼,何况郭荣帝王之尊,江秋白闻言便道:“臣不敢。”

郭荣听他实诚之答,笑了一笑,“当时朕便是有此念想,也就问了易师公。易师公笑称朕是第一个如实将自己未来打算告知与他之人……说是有缘,才将立下规矩的用意告知。”

但想以易无为在学子心中的威严,规矩又是他所订,诸多学子离院之时即使有心入仕,自也是偷偷摸摸放在心上,断是不敢再去当面询问易无为是否可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