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卿说得也有几分道理。”
肖宪想了想,继续翻阅起后边的文卷。
很快,他便看到了王景的卷子。
“......‘帝怒下顾哀垫昏,授以神柄推元臣’,这句诗倒是不错,答卷者是谁?”
肖宪自言自语几句,看向卷首姓名,然后笑了一声,意味不明。
“原来是当代的清阳侯。”
他继续看向后面的策问。
“‘若仙真之惠其道统,犹持朝廷法律’,这一句也不错。朕奉天法祖、承运立极,四海万方,皆应为朕子民,佛道不亦在其列?”
他轻轻颔首,显然很是满意。
杨回皱起眉头,幼帝生于深宫之中,又因世宗子嗣不昌,故而不曾有过太多历练,在某些事上充满了想当然的意味,太过天真。
太后之所以迟迟不肯让其人亲政,也是出于类似考虑。
譬如眼下,他只看见了这篇策问中有符合自己意愿的词句,于是出言赞叹,但对太后出题的意图、王景的立场全然不顾,喜怒形诸于色。
没有城府的帝王,将来如何面对朝堂之上的风云诡谲?
杨回正思索间,忽然听得肖宪出言:
“八十份试卷朕都看过了,大致没有什么问题,除了清阳侯这一份的排名有些低了。”
“陛下的意思是?”杨回及时醒神,出言相询。
“将他放在二甲第一,点他为传胪。原先名次依序各自顺移一名。”
肖宪吩咐道。
“是。”
杨回应了一声,还好天子尚知分寸,没有因为个人喜好就直接将王景放在一甲,毕竟那篇策问相比而言有些空洞,排在前三定然有人不满。
如今位于传胪,倒也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