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职管弹劾,有风闻奏事之权,比六部的事务官弹劾同僚更为便宜。
崇平帝沉声道:“庶人陈荣已徒至恭陵,其执掌内务府多年,贪墨败度,骄纵不法,如今内务府与锦衣府当查检赃银,充入内帑,不得有误!”
贾珩拱了拱手,沉声道:“臣遵旨。”
这算是明确的旨意,查抄忠顺相关财货,归入内帑。
实际,先行抄家和最后发还房屋、财货并不冲突,前者是惩罚,后者是恩典。
崇平帝放下奏疏,沉声道:“诸位臣工也都议一议,工部潘、卢二獠该当何罪,彼等为锦衣府拿问,如今罪证确凿,恶迹昭彰,以我大汉律法,如何处断?”
这算是为先前的兴大狱,补上一道光明正大的程序。
否则不经朝议,一下子发落这般多文臣,有坏法度不说,还容易使百官人心惶惶。
而这般议上一议,给人的感觉就是,尔等不与落水的罪官并论,而是站在干岸上,得以与天子议处罪臣。
一来稍减刑戮酷烈之氛围,二来君臣朝议而论,正大光明,此为刚柔并济之道。
事实上,相关案犯如何处置,崇平帝已有决断,只是走流程而已。
下方原本憋了好一会儿的科道言官,纷纷出列奏事。
几是将潘、卢二人喷的体无完肤,同时又有人弹劾工部尚书赵翼尸位素餐,对本部衙两位堂官涉案,竟浑然不知,有失察之责,当严加议处。
崇平帝静静听完,将虚心纳谏、广开言路的圣德明君形象,示于文武百官面前。
贾珩这时则回了班列,听着耳畔的喊打喊杀之音,可谓此起彼伏。
这些言官各个都是言辞犀利,将潘、卢二人说成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之徒,俨然开除出了士林之列。
甚至有言官事后诸葛亮,提出某年某月,自己曾上疏弹劾潘、卢二人贪鄙无状,早有赃迹,可惜当初内阁蔽塞圣听,不问不察,方有今日之祸,并提出自己当初所上奏疏名目,可至通政司存档处查验。
这就和后世某乎炒股答主,大a腰斩,我早就说过了,然后附上链接。
待一众科道言官、翰林清流奏疏而毕,崇平帝面色淡漠,将一双湛光流转的眸子投向大理寺卿王恕,问道:“王卿,以大汉律当如何断谳?”
此言一出,科道言官,也静等朝堂重臣议论。
王恕手持笏板,苍声道:“老臣以为,相关案犯并非皆得死罪,潘、卢二人既为首恶,当严惩不贷,其他案犯迫于为其治下属吏,多为胁从,圣贤曰,上天有好生之德,臣还请圣上从轻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