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韩非之才

作者:若别离不相惜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然后进一步论证: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古今社会风俗状况不同,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再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就会产生不明智的祸害。

实行仁政并不能让天下不乱,人民总是屈服于权势而不是仁义。

现在的学者们要求君主施行仁义就可以统治天下,要君主像古代圣人和孔子一样,要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那般,这是不可能的。

孩子不学好,无论父母、师长、乡邻怎样劝慰都不管用,但一看到官吏依法搜捕坏人他就害怕了,开始改掉恶习。

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总能兑现,使人们有所贪图。

阐述完观点后,就是此文的重点和重心。

所谓五蠹就是五种危害国家,阻止国家强大,使得国家混乱的五种人。

儒者:儒家学派的人,用文辞扰乱法纪,蛊惑君主和世人。

纵横家:言谈者,在国与国之间搞外交,花言巧语、搬弄是非,轻易挑起战争。国家不能靠外交强大,要靠修内政强大。

游侠:剑士、刺客,聚集党徒,效力于贵族,触犯法令。

患御者:害怕服兵役的青壮年,为逃兵役投奔权臣贵族门下。

不法商工之民:制造残次商品,卖给辛苦耕种的农民来获取巨大利益。

韩非把儒家和纵横家给形容成了蛀虫,因为韩非师从荀子,所以多儒家非常了解,文章中对儒家的抨击可谓一针见血,比对纵横家的批判更加辛辣,相当的有意思。

儒家虽然在后世备受推崇,但在当时的战国时期非常不受重视,是众失之的,受到很多人攻击。

儒家宣传“仁政”,用“仁”治理、统一天下。

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统治者都在忙着兼并战争,想着怎么打倒敌国让自己的国家更为强大。

如果统治者用“仁”治天下,那么他就会被其他国家吞并,谁他们用仁政治理天下啊?

所以,当儒家的“仁政”在当时可谓没有用武之地。

这种抨击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过分,那个时候没有统一的思想权威,各家各派捍卫自己的学说,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最好的,才能救世救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