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由校听着听着,抬手止住了王体乾,微眯眼睛,陷入了沉思。
王化贞信心十足,奏疏上说得天花乱坠,好象一攻即胜,光复海州、辽阳不费吹灰之力。
而朱由校却知道这根本不靠谱,王化贞在吹牛,在忽悠。
特么的,老子可是读过《窃明》的,有学问的很,你甭想骗我。
尽管现在的历史肯定是没有黄石,可王化贞最后丢了广宁,熊廷弼救援不及,这应该是没错的吧?
再结合天启以前的记忆,朱由校也知道了熊廷弼和王化贞经抚不和的事情。
因为之前的朝会中,便是争吵不断。而诋毁熊廷弼、力挺王化贞的臣僚还占多数。
兵部尚书张鹤鸣更是偏袒王化贞,有奏必允;而熊廷弼所奏皆驳,兵部发出军令竟然不让熊廷弼知晓。
而首辅叶向高还是王化贞的座师,也偏向于王化贞,对熊廷弼进行打压。
当然,熊廷弼之所以不招人待见,除了身为楚党外,其实也和他的性格有关。脾气火爆,禀性刚直,心胸不宽,还喜欢骂人,骂得还贼难听。
说白了,熊廷弼能力是有,可不善于处理和同僚之间的关系。因为一张大臭嘴,惹得人憎鬼烦。
可不管怎样,王化贞不行,还是熊廷弼能稳住辽东局势,这就够了。
嗯,嗯,老子读书多,你们可骗不了我。
朱由校抿了下嘴角,吩咐道:“把以往王化贞和熊廷弼的奏疏都调出来,再把群臣或附或劾的奏疏也分类整理,今晚朕便要看。”
“是,奴婢遵旨。”王体乾应声答道。
朱由校搜索着已被融合的天启帝的记忆,微皱着眉头问道:“前不久是镇江大捷吧?毛文龙是如何封赏的?”
王体乾一时语塞,虽然知道此事,可却忘了当时朝廷对毛文龙的封赏。
“皇爷,镇江大捷后,毛文龙升为参将,赏银百两。”随着声音,魏忠贤走了进来,跪倒磕头,“奴婢叩见皇爷。”
李进忠?魏忠贤?!
朱由校盯着这个差一千岁就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家伙,一时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