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还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快的通信。至少,一百年后都未必会有电报。
朱由校作为皇帝,着眼的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世界。
他不可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尽管他觉得搞个五六七八十年,或许能弄出个有线电报来。
有了更高的科技,也不会使积弊丛生的大明振作国势。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解答,朱由校也很肯定。
但科技的发展,却能使大明屹立于世界之巅,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争夺到更多的资源。
至于兴利除弊,那是朱由校的任务,他正不惧骂名,不怕污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对官员,对士绅,对生员,朱由校的苛薄无情,在历史上也是能排上号的。
尽管不是全部,但大明到了中后期,这三个群体中的王八蛋实在是太多了。打击起来,难免给人一种滥刑的感觉。
当然,朱由校现在已经不太在乎,他还觉得自己很是心慈手软呢!
看看京城中的勋贵,有几个与国同休戚;想想他们在国亡之时所做的事情,都杀了都不过分。
算你们运气好,朕还没缺钱缺到崇祯那份儿上,就让你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这只是暂时的,朕可盯着你们呢,早晚能抓住你们的痛脚,一个个地收拾。
朱由校心中发着狠,把认购“平辽债”的勋贵名单扔在了桌案上。与他们的身家相比,千八万两银子都是寻常,而最多的认购者也不过是五千两。
这是事先有了商议啊,国公一级的五千,侯爵三千,伯爵两千。
朱由校既是冷笑,又是嘲笑。
应付的意思如此明显,真不知他们是怕拿多了露富,还是觉得这已经很够意思了。
诚然,平辽战事节节胜利,并不是什么危急时候,朝廷也不是穷得象崇祯似的拉下脸要人捐助,发行“平辽债”也不是针对谁。
朱由校摇了摇头,觉得跟这帮王八蛋生气不值得。有了“蝗商八大家”的家财,“平辽债”能发行多少,已经不是太重要了。
至于四大商会的认购份额,朱由校并没有要得太多,每家五十万,长江商会一百万。
这二百万都投入到辽东,包括武器弹药的生产制造运输,军队的饷粮,以及各种物资的供给,也算是专款专用。
而面向社会中低层发售的小额债券,从目前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或许是百姓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或许是手头没钱,或许是朝廷的信用还不够。对此,朱由校也不再纠结,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