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将是大明直接管辖;乌撒,也是一样。还有……
皇帝不是要将水西杀个血流成河,而是不能容忍安氏在归降后,继续享有土司的地位。
说白了,皇帝的目标是安氏,而不是水西的军民。将安氏连根拔起,将叛乱的部众移往湄公、东番、海南……
可他们依然是大明子民,而且将生活得更加自由,更加富裕。除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土司、土目,在这场平叛战争中,他们的损失才是最大的。
失去了祖先留下的土地,还有可以世代奴役的民众,甚至是连性命,也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这才是真正的震慑,平辽之后给皇帝带来的底气。而武器装备的犀利,战力的提升,明军已经今非昔比。
尽管还不是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时候,但削弱土司的策略已经开始实施。
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削弱国内土司实力,却增强其在境外的存在。
比如平叛之后,精兵强将入滇,整顿云南官场的同时,也做好向缅甸东吁王朝开战的准备。
而明军并不是战争中的唯一力量,联合各家土司之兵,争夺境外的土地和资源,才是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这与在湄公省设立土司是差不多的手段,让国内土司分枝开叶,无形中就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力分而散,力聚则强,这个道理,皇帝明白,别人未必清楚。就是想得清楚,又有几个能抵御住诱惑,只守在固定的一亩三分地上呢?
将可能叛乱的力量向外引,使其分散,一旦进行强力的改土归流,阻力便大大减小,更可以个个击破,分而制之。
皇帝收起了有关云南方面的情报,按捺下心中急切,思索了半晌,命宫人宣王三善明日入宫觐见。
沐家坐镇昆明,云南巡抚则在楚雄,不在一座城内,冲突也就少。
皇帝虽然要等平定奢安之乱后再向云南派出大军,将云南的军政大权收归朝廷,结束沐家世镇云南的历史。
但现在的云南巡抚却不令人满意,而王三善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只是年龄偏大。
在皇帝心里,最佳的人选是正指挥平叛的傅宗龙。可平叛已经接近尾声,他不想功亏一篑,只好退而求其次。
皇帝又写密旨,派人送走,命傅宗龙挑选五千精兵强将,护送王三善入滇。这五千精锐,既是护送,又是重整滇省军队的教导队。
西南土司众多,而云南的土司既多,势力也大,情况也更特殊。
“凡百夷聚居区,都设土司”,直到正统年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