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新的合金

作者:牧尘客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独轮车在中国的出现和应用历史极长,即便是到了高科技时代,农村里面的独轮车仍旧还是有用武之地,毕竟在狭窄的山路和田埂上,只有独轮车能跑的欢畅。

而西方直到宋元时期,才终于有商人搞了一些回去研究,最终在采矿和建筑行业得到一些应用,但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大规模普及开来。

究其原因,是因为外国人不懂这种古老的,超自然的力学原理,不太会用。

独轮车的成功,迅速就成为了部落男人们的新宠玩具。

不光是建造院坝的一群男人整天推的不亦乐乎,其他猎人群体也照样撸着袖子加入其中,就连一群窑工都忍不住,不时的跑过去凑热闹推几把过过瘾。

而在这种熟悉过程之中,也不过短短两三天,不少男人就已经推的很熘了,两三个一组,在山脚和大院前面来来回回,推着满车的泥土狂奔叫嚷,兴奋的是一塌湖涂。

一大群妇孺孩童也整天都围在工地四周看热闹,就像徐晨小时候看看挖机挖土一样,可以看上一整天都不带眨眼的。

对于徐晨来说,独轮车的成功也给他的马车制造带来了更多的信心,至少这样加厚版的车轮虽然笨重,但的确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

不过为了给制造马车积累更多的经验,让一群木匠能够熟练制作车轮和对于木工工具的熟练使用,另外在母巴和众多男人的要求下,徐晨开始第二批大规模的独轮车制造。

不过这次的工作分成了三个小组。

一组两个木工负责制作车架,一组三个木工负责制作车轮。

徐晨单独一组,带着五位冶炼工坊的学徒,开始重新冶炼车辆专用的活环和车轴。

眼下巴族存储的铜大概有三千斤,铅和锡的数量也各自有五六百斤,虽然他前后冶炼了好几炉青铜,制造了不少刀斧和武器、工具等物品,但实际上用的并不多,主要还是冶炼条件太差,冶炼炉太小,坩埚也太小,一次只能熔炼几十斤青铜,另外柴火升温特别慢,熔炼一炉前后至少要忙活七八天时间,这还不算把浇煮好的物品进行后续的安装和打磨等程序。

因此这么多铜他一时半会儿也用不完,拿来做一些车辆上的配件并不算奢侈,更何况这车轴活环磨损坏了,还可以回收重新熔炼浇铸,并不浪费。

实际上徐晨也想大规模的浇铸斧头柴刀甚至是锄头犁头等农具和一些刀剑武器,然后配发到各部落提高生产生活和农耕发展的速度,但现实条件不允许,他还在等木炭烧出来。

新挖的炭窑在一月底封窑已经投入了使用。

虽然徐晨没烧过炭,不知道具体方法,但他地矿专业的知识还是对他帮助不小,至少他知道烧炭必须密封,只要减少木材燃烧时候和氧气的接触,在缺氧状态下,碳就无法充分燃烧,相对来说,越是密闭的炭窑,最后烧出来的炭就越多越好。

当然,这个密闭也是有条件的,还是需要保留一些进气通道,不然极度缺氧会导致火焰熄灭,最后反而会烧成一些木心碳,使用的时候火力不够不说,还会冒烟继续二次燃烧。

理论归理论,但实际上等炭窑真正建好烧起来,徐晨反而是什么忙都帮不上了,只能提醒一群窑工注意让窑火不能太勐,时刻注意封堵窑门减少空气输入,不能让辛苦砍伐的一窑全都是又硬又粗的栎木最后烧透成了一窑碳灰。

这一窑碳从点火开始,足足烧了近二十天,前几天刚把窑门封死,正在等待里面的碳火彻底熄灭。

若是这一窑炭成功,以后冶炼青铜的速度就要快多了,或许一天就能将一炉青铜融化,那样就可以开始大规模的浇铸农具和武器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