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寿余说:“这个请放心。魏城是我伯父魏犨的封地。虽说官员是国君的臣子,实际上都听我们魏家的。只要主公派一队人马驻扎在黄河边,做我的后盾。我一定能劝他们来归附。”
到这时,秦康公露出了笑容,他忽然豪迈的说:“好,我亲自带兵做你的后盾。”他又对士会说:“你熟悉晋国的情况,跟我一起去。”
秦康公带兵到了黄河渡口,驻扎下来。探马来报,说对岸也驻扎了一支晋国军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魏寿余对秦康公说:“这肯定是魏城的军队。他们不知道我在您这儿,一见秦国兵马来,自然要防备。只要我一去,他们就会撤。主公,请派一个使臣随我一起过河。”
士会说:“你自己去就行了,为何要派使臣去?”
魏寿余说:“我一个人回去,说不清楚。如果有一个秦国使臣跟着去,他们就会相信我投了秦国。当然,最好是派一个能叫晋国人相信的人去。”
秦康公说:“那就叫士会先生陪你走一趟吧。”
此时,士会已经明白了魏寿余的用意。他想:“难怪这个魏寿余自踏进秦军大营那一刻就疑点重重,原来是晋国想诓他回去。真是用心良苦啊。也罢,那就干脆回去。无论怎么样,晋国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之邦嘛。”这么想,士会便打定了主意。
为避免秦康公起疑心,同时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故意推辞说:“这差事我干不了。晋国人凶如狼,狡如狐,万一他们听不进去我的话,把我抓起来。到那时,主公会认为我无能,迁怒于我。那么我的家人也要遭受连累。”
秦康公宽慰他说:“你放心去吧。只要把魏城弄到手,我一定重赏你。假如他们把你抓了,你也不用怕,我会派人把你的家人送到晋国去的。”
话说到这儿,在一旁的秦国大臣绕朝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提醒秦康公说:“士会是晋国的谋士。主公放他回去,晋国人就不会放他回来了。”
秦康公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士会真想回去,就算强留他在这儿也没什么用。”
于是,魏寿余和士会出发了。他们刚到黄河渡口,就听得身后有车马奔腾的声音,有人大喊:“士会兄,请留步。”
士会和魏寿余回头一看,只见绕朝驾着一辆马车飞奔而来。两人暗暗吃惊,便勒住了马车。
绕朝来到近前,跳下车,三两步奔到士会面前,将手中那一条马鞭双手平举起来,递向士会,说道:“士会兄,你我同僚一场,临行前,无以为念,这条马鞭送给你。算是给你送个别吧。”
士会接过马鞭,深深一鞠躬,口中连连道谢。说着就准备走。
绕朝将他叫住,说道:“士会兄且慢。有几句话送给你。别欺我秦国没人,你们那些小伎俩,瞒得了主公,瞒不住我。主公厚道,太信任你了,所以你才能够轻松脱身。你快快走吧。”
士会听了这话,方知绕朝是真心送他。他噙着泪说:“士会承蒙主公厚意,又受了绕大夫关照,此生绝不会忘记。”
绕朝脑袋一低,向河东方向挥一挥手,叫他们赶紧上路。此时渡船已经等在岸边。魏寿余拉着士会跳上了船。船上的士兵又将他们的马车拉到了渡船上。士会和魏寿余站在船头,向绕朝挥手告别,然后说一声:“开船”。船就离了岸。
过了黄河,两人跳上马车,士会扬起绕朝送他的那条马鞭在马屁股上狠抽一鞭子,那马车顿时狂奔起来。
跑出十里左右,前方出现一队人马。为首的是一个少年将军。士会定睛一看,原来是赵盾的儿子赵朔,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赵朔跳下马,跑上来,双手一拱,行了个礼,说道:“士会大夫,几年没见了,别来无恙。”
士会和魏寿余还了礼,寒暄几句。赵朔一声令下,士兵们护着士会和魏寿余,一路狂奔,向晋国都城绛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