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李自成的战略

作者:浮云散尽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其中,李自成所在的这一路,是主力。

将横扫山西,拿下重镇太原,北上宁武关,宣府,大同,居庸关,负责对付明军在西北的兵力,然后,过居庸关杀向京畿。

而刘芳亮这一路人马,则就是偏师了。

为的是彻底的中断明军勤王之军,从河南直隶进入到京城的可能性。

使得京城一座孤城。

使得大顺的控制下的山西,豫北,北直隶,形成一个大的钳形包围圈,将大明朝的京师,给彻底的包围,然后,一口吞下!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彻底的断绝,大明朝昏君崇祯及文武百官,沿运河南下的可能性。

可以说,李自成征讨北京一战,战略上没有任何的失误,历史上,在大顺的这个大包围圈形成之后,大片地雄关要塞,直接不战而降,还直接中断了大明南方的半壁江山,与北方中枢的联络。

得亏在这个时代,海运还算发达,京城距离大沽口也不算太远。

否则的话,朱慈烺连南迁都迁不了——刘芳亮率领着的左营,乃是李自成在西安整编过的五营老营精兵之一,而且,其中还有一部,权将军刘宗敏麾下的中权亲军,光是这些百战精锐就不下两万人!

要是没有海路,走陆路南迁?

就朱慈烺在京城整编出来的那点乌合?

简直就是送人头啊。

而李岩的揣测实际上是对的。

刘芳亮实际上,已经攻下了怀庆府(焦作,泌阳一带),兵锋直逼卫辉,彰德,在大顺天兵的强军劲旅铁蹄下,刘芳亮可谓是攻无不可,战无不胜,所到之处,传檄而定。

此时的中原,已经没有任何一支足可以与大顺制将军刘芳亮麾下的左营精锐相抗衡的大明官兵了。

就在李自成听了李岩的话,稍稍的放下些心时。

一匹骏马载着一个身材魁梧,眉眼也挺端正的青年壮士,穿越过李自成的中权亲军侍卫,到达了李自成面前,然后迅速的翻身下马,朝李自成报喜。

“父皇,平阳知府张璘然降了!”

报喜的青年叫李双喜,是李自成的干儿子,他禀报的是汾阳以南的平阳府在知府张璘然率领下,全境投降的事。

“哈哈,又降一个!”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