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县县令住在县衙内堂里,内堂入门处,高悬着三省堂三个字,何为三省堂,取自《论语》“吾一日三省吾身”。“
”进入内堂入门,便是正厅了,这正厅的墙壁上挂着几副对联,本官给你念一念,“得一官而不荣,失一官而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民饭,穿民衣,莫道民欺,自己也是民人”。哎,想来你也听不懂,本官就不给你解释了。”
“正厅两侧,便是各通向知县家人和来客居住的房舍了。这里面是万万去不得的”。
“说完了内堂,就回过来说说大堂和二堂两旁的建筑。随本官来!!!”。
这大堂和二堂的两侧,布满了各式不同的楼房。“
”这些楼房的上面都挂着匾额:县丞、主簿、典吏、巡检、课税司大使等等所有大清的基层管理都历历在目。“
”顺着这楼房就先聊一聊这大清的最低一级的衙门到底有多少官员和皂吏。“
”第一位当然知县,知县是我大清朝最小一级地方官,正职官员一般是正七品,京县知县是正六品。这知县人称“太爷”或“大老爷”。“
”大清的律法规定,三年一任。“
”大牛,你知道这知县和县令的区别吗?"
"这,小的,不,属下实在不知,请大人赐教!!!”这李大牛已经是头昏脑涨了,赶紧回道。
“想来你也不知,本官再次便勉为其难的为你介绍一下知县和县令的区别。”郑青铭拿捏着自己的腔调,装逼装上了瘾。
“一是知县和县令出现的时期不同,称呼不同。知县的称谓比县令出现的时期晚。秦朝统一以后设县,一般称为县令。宋朝时,开始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县进行治理,被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二是职责范围不同。知县可以自己任命僚属,随意选拔推荐人才,发布政令,赏罚、司法与监察,有专治权。县令则是坐堂审案,征收钱粮,劝课农桑。三是职位本质不同,知县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而县令则是由地方政府提拔起来的官员。”
“大人真是我大清朝的百晓生啊,属下佩服之极”。李大牛陪笑道。
”好说好说,这下面便为你介绍本县的官员名称和品级“。郑青铭继续道。
“按照清朝官制,县官下面一般设有县丞、主簿、典史、巡检、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仓大使、河泊所大使、医学训科、阴阳学训术、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等官吏。”
“第二便是众所周知的县丞,正八品,(京县则为正七品),统称“左堂”、“二公”、“少尹”等,人称“二老爷”。这县丞主要职责是文书、税收、粮马等事物。与主簿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收、户籍档案、巡捕、文书等事务。”
(注:相当于副知县,类似于后世的副县长)
”县丞一般由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考取后任职。也有极个别进士出身,由于得罪上司,降为县丞者。“
”县丞有自己的办公衙署,每县是否设置县丞,设置人数多少,与该县的大小有关,有些事务繁多的县设几个县丞,而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一般设置一个县丞,也可以不设县丞。“
”县丞的任免,归吏部负责,县令没有权力管。除了要协助县令处理公文,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尽管是个基层小官,但县里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县丞直接就办理了,不必经过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