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最直接的来说,科举取士,考的就不只是文章,还有相貌,也就是所谓的‘牧民者必有官相,无官相则无官威’。
因此在录取时,有一个附加条件,其实也是必然条件,就是要相貌端正,六宫齐全。
譬若面形,第一等的是‘国’字脸、‘甲’字脸,‘申’字脸;第二等则是‘田’字脸、‘由’字脸。这几种脸型,官帽一戴,便有官相。倘若父母不仁,生下一张‘乃’字脸,就算文章写得再好……对不起,也没您的份儿。
若是那些身有残疾的人,或者是腿脚不灵便的人,莫说被取中了,就连报名这一关都过不去,这何尝不是最大的以貌取人?
李格非年轻的时候便是有名的大帅哥,才名与相貌并闻名与京城,要不然时任宰相王珪也不会把大闺女嫁给他。
如今李格非上了年纪,颌下留着的几缕长须却更给他添了几分儒雅成熟。
王莽这几日读了他的著作,本就对他神交已久,如今再见他这副相貌,更是眼前一亮。
“过来坐,李司官。”
上下打量了李格非,笑呵呵地道:“你字文叔吧?以后我就叫你文叔好了。”
李格非屁股刚坐下,就是一怔。
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得到堂堂尚书的如此对待。
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
其中名是给长辈叫的,字是给同辈叫的,而号则是给晚辈叫的。
如今王莽为长辈,却愿意叫他的字,便是表示了尊重,堂堂大宗伯更是以我自称,而不是自称本官,这更是表现出了十足的交好之意。
“王宗伯,下官……”
李格非却是不相信天底下有这么大的好事儿,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员外郎,又如何能受堂堂大宗伯这种待遇?
王莽却不以为意,还开了个活跃气氛的小玩笑:“文叔,文叔,叫你这字的时候,总觉得像被你占了便宜一样。”
“大宗伯唤下官的名即可。”李格非猜不透王莽的想法,自然不敢僭越。
王莽却轻笑着摇头,指了指桌上翻开的厚厚一摞书本:“不必拘束,有话道文乃人之心,这几日我看了文叔的诸多著作。”
“所以你我早并非陌生人,而早已是交心之人。”
这话倒是提醒了李格非,他至今还记得,那天在紫微殿政事堂中,皇帝陛下曾明确说过,礼部大宗伯王莽乃是喜好古礼之人,要两人多多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