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眉头紧锁,还想牵连下面的人?
李渊也无奈道:“杨将军所言极是。大元帅,不能因为你是廷宜的兄长,就如此委屈他,赏罚分明才能服众。”
杨坚皱眉补充道:“不如先令左威卫驻守泗州,再令其报上石梁河之战详细经过,朝廷再核对一番,待出了结果,再行赏罚……”
李乾坐在上首,望着这一幕,赵匡胤已经完全陷入了颓势,照这样下去,根本不可能胜过另外两人。
不过李乾要的就是这种局面。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时候帮腔才能收获个人情……
但有如此想法的人,却不止李乾一个。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秦桧突然起身,拱手奏报。
李乾一愣,眼神有些不善地望了他片刻,最终还是没好气地道:“秦相但说便是,自无不可。”
总不可能不让他说话吧?
但秦桧正望着一旁的赵匡胤三人,没察觉到他的语气不对:“谢陛下。”
“三位将军,正所谓兵不厌诈,将士出征在外难免会有挫败,若因此过于苛责,恐怕会令在外的将士们畏首畏尾,不敢动作。”
“兵将裹足不前,如何谈胜?”
秦桧轻轻摇头:“唐国公方才所言有理,眼下当以伐吴大局为重,不可拘泥于一隅之地。”
他望向李渊,开口问道:“唐国公,不知是否是此道理?”
李渊自然不能前后不一,否决自己的话,只能轻轻点了点头。
但不知为何,他下意识就觉得秦桧葫芦里卖的不是什么好药。
果然,下一刻秦桧语气一转:“何谓大局?正是快速攻下吴国,令河道畅通,将漕船赶紧开过来,赈济灾民才是。”
“此时局势紧急,留下左威卫这么一卫禁军枯等在泗州城内,不免有些大材小用了,不如暂时令他们同其他九卫一起,攻城略地。”
“一应赏罚,待大军班师回朝之后,再行定论。”
班师回朝之后,这么一点事儿自然便被淹没在了诸多胜败之中,一场非常离谱,作为大军首败的石梁河之战,也就变成了一次微不足道的小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