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家族人脉

作者:人一介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估计张商英是不问那个衙门口,只问官大小。

凡是给的官大的,只要那个地方要自己,他就一脚踏进去。

可想而知,他这种急迫追人的作法,不会有人喜欢,多半适得其反。

谁也不喜欢那种毛躁脾气,稳妥才是要领,尤其是他的年龄到了那里。

接着在哲宗施政初期,张商英又搞出了事端。

那时因为种种原因,庙堂对新法中有些不便于民之处,稍有更改。

张商英见到了,觉得是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来了,趁机又来上言,大张其论。

他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

这是借用了孔夫子论语的说法,用他当鞭子打人,意思是说你们太性子急了,以至于违背了孝道。

这就是把当时可以说上话作出决定的君臣一网打尽,说他们都是不孝。这个罪名太大。

在宋代,不孝是大罪,承袭了盛唐对不孝惩治的律法,都很严厉,犯者必究。

也就是说,如果张商英有关“父之道”的指证,确定为不孝犯罪,那么所有人都要被惩罚,包括皇上。

不少罪行可以有例外,特殊的人物可以豁免或者减轻,而不孝罪不能豁免,也不能减轻。

因为不孝罪的本质是人伦大罪,而人伦只要是人,都必须要按照遵行,否则就不是人了。

当皇上确实位高权重,但是你要说他不是人,那他也不干是吧。

所以张商英的这个奏疏,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关键是不符合实际。

而且他也根本就不是那种固守成规的人,这样说,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图谋自己出头。

可是如此一来,两边的重要人物都被他给得罪了。

因为小小改动,双方都可以看成那是自己主张的胜利。

保守派觉得胜利了,因为他们撬开了坚冰,有了起头就有希望。

改革派则保住了基本改革成果,也是胜利,起码没有大踏步退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