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这士民能不倦吗?能不饥吗?
但是,你要说秦国缺粮,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缺粮绝对没办法打的这么起劲,哪怕百姓被榨干了,面有饥色。
至少也是有粮食供用大军的。
(这里要说一下,根据学者考证,秦国自秦昭王四十二年改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秦昭王四十九年,又恢复以正月为岁首,但仍用颛顼历。秦始皇登基后,又改十月为岁首。
所以《史记·白起列传》中才会记载,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白起击败赵括。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看似差了一年零一个月,其实只有一个月。《秦本纪》中后面还有一句“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白起列传中写的是九月。)导致有两个十月,很多人以为传抄错了,其实秦昭王四十八年就是有两个十月,因为四十九年就是从正月开始计了。)
6、赵括四十五万打六十万,最后全军覆没的问题。《史记》上明确记载了赵军是四十五万,秦军没有记载,现在普遍认为是六十万,暂且就当做六十万吧。
很多人认为,但凡换个人都不可能四十万人被全歼,中华上下五千年仅此一例。
这里要说一下,赵括是战死了,赵军投降了。
赵军是在投降之后被白起活埋的。
历史上被全歼的例子不多,但投降的例子可就太多了,远的不提,就是近百年来,两只手都数不完。
那些投降的比赵括强吗?并不是。
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的对手不是白起,没有选择活埋他们罢了。
至于白起为什么活埋,为他开解的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就是秦国没粮了,这一点很显然不成立,上面已经说了,秦国打的那么起劲,绝对不可能没粮。
第二种是秦国的军功制,这一点很显然也不成立,军功制正常是算斩首的,白起也没斩首啊,而是活埋。华阳之战,更是溺死。
况且俘虏又不是不算军功,《战国策·韩策》记载:“秦人捐甲徒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如果俘虏不算军功,那秦兵抓俘虏干吗?直接杀了不行?这可不是投降的俘虏,而是抓的,战场上抓个人可比杀个人难多了。
另外,司马错南平巴蜀,王翦父子东灭五国,那些俘虏全杀了?
并没有吧。
或许这就是成王败寇吧,只要赢了,总会有人为你辩解。
7,长平之战,赵国是必输的,谁来都没用。赵括被骂几千年,很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