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在和内阁阁臣们商议对新科进士们的职位安排。
「我朝惯例如何?」朱媺娖先问。
首辅袁继咸道:「依我朝惯例,一甲进士如无例外,都会被选入翰林院,擢为庶吉士,当做枢臣、储相培养。
另外,还可从二甲进士中选数人进入翰林院。
多数二甲进士,会送入六部等重要衙门观政;三甲进士则会送入通政司等次要衙门观政。
待三个月至一年期满后,朝廷吏部通过进士们在观政期间的表现,授予新的职务。
其中表现优秀者,一般会正式补入中枢各衙门,为六七品官员。
表现次一些的,则会下方到地方为县令或州府佐二官员,又或者在其他衙门为八九品官历练一番再行擢拔。」
说完,袁继咸顿了顿,才问:「陛下此番可要依循我朝惯例?」
朱媺娖直接摇头,「朕听闻过一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新科进士虽然都是有才之士,但如何能直接当做枢臣、储相培养?
不历地方之事,如何知晓地方上是如何治理的?若不知晓,将来成为枢臣、宰相,岂不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上面瞎指挥?」
听了这话,袁继咸等好几位阁臣都不禁脸色难看。
因为以前大明中枢重臣就是这么培养的。
倒是他们这些人,因为历经战乱,由朱媺娖亲自拔选,都有相当的地方治理经验。
如袁继咸、马士英、路振飞等,都做过地方督抚,在地方上的治政经验并不少,甚至可以说相当丰富。
所以,他们也只是脸色难看了下,并没有说什么。
朱媺娖则略一沉吟,道:「杨廷枢可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张煌言似乎对兵事颇感兴趣,也有些天赋,便让他入军务院观政吧。
至于王夫之,他本为堵胤锡幕僚,今既中探花,便令他在内阁观政三月,而后回北直隶任县令。
至于其他新科进士,送往南京军事学校,学习三月,再下放到地方从县丞、典史等佐二官做起。」
「陛下,此举不妥呀。」朱媺娖才说完,袁继咸着急地反对起来。
「哦,有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