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初步扩张

作者:无法理解生活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另一种的话,叫做京东pop,类似于天猫店。

两者之间,对于商家的资质要求其实没什么区别。

对消费者而言,其实最大的不同是就是收货时效。

而对于商家来说,差别就大了。首先自营渠道,是京东的亲儿子,所以流量倾斜非常严重。

如果做pop的话,那大概率就没什么流量,就没销量,没销量那就可有可无。

当然这个流量肯定不可能是免费的,比如百货这块儿,平台费用扣点可能就高达25%左右。比如说卖出100元,平台收25,然后再扣除一定比例的物流费用......最后估摸着到手也就70左右。

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某些采销如果资金的费用太多了,没准就是一笔无缘无故的活动费用就摊到了某个大户的身上。

国内的这几个大平台,在形成了一定市场地位之后,还是非常强势的。

一般的商家,肯定的是做京东自营的,自营就代表着流量,有量了之后,即便利润分出去了很多,利润率低一些,但最后的金额还是可观的。

10000块钱的20%是2000元,而1000元的50%,也只有500。

所以,最后,吴舟开了个pop。自营是没开的。

资质一传,保证金一交,很快就审核了。

当天产品上架。

依旧阶梯式,递增的流量模型。

第一天100,第二天150,第三天200......

而京东的表现,也没让人失望。

虽然没有自营打标,会降低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但吴舟这边会将顺丰包邮这个字样打标清楚。

其次就是,京东的流量更加的高端一些。

完全0基础的情况下,第一天就卖出去了8单。第二天13单,第三天19单......

只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在产品出现一部分的好评评价之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