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邵氏历史(第一更)

作者:棒棒毛子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人地生疏、初来乍到的三哥,认准了新加坡的市场潜力,一定大有可为。

出师不利,三哥亳不气馁。他避开对手的锋芒,调整方针,另辟蹊径,展开游击战术。他先在新加坡的周边城镇进行放映突破,再杀回市中心,抢夺市场。

这一着的效果明显,他的天一影片,由于适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备受欢迎,立即打开了销路。

短短一个季度,其业务已到了应接不暇的程度。

没日没夜忙碌的三哥,以辛勤汗水,换来滚滚不断的财源。大把大把的孔方兄撑得他口袋鼓鼓囊囊。三哥的业务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任凭他能力再大也应付不过来。他这才想起了上海,想起了家人,想起了叫我这个老六来帮忙了。

三哥直奔电报局,一纸急电发往上海请我这个六弟速来新加坡增援。

至此,我才真正走上电影舞台,急赴南洋,同三哥山客联袂行动,共同演绎邵氏电影王国的传奇故事。

当时爷爷我十九岁,刚刚读完美国人办的青年会中学。到了南洋之后,我们兄弟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想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租不到戏院放映电影,便租空地搭帆布帐篷,自己上街贴海报,放映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

每天拂晓时分,东方刚刚泛出点鱼肚白,我们兄弟便已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我们二人各自分工。三哥专门负责清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好帆布帐篷;我则拿着笔在海报上写好当日放映的影片名称内容,然后拎着个浆糊桶,走街串巷地张贴。待我们两个有条不紊地忙完这些必备的工作,一轮旭日方冉冉升起。我们又开始早场的放映,接纳第一批观众。

晚上送走最后一名观众,已是子夜时分。我们俩又要拆卸帆布帐篷、收拾放映机,常常是干到雄鸡报晓,才能入睡

日复一日,我们俩起早贪黑地拼命苦干。由于我们邵氏兄弟的片源不断,他们生意越做越活,渐渐可以由新加坡延伸到马来亚的各大埠了。

善于观察、处处留心的我发现马来亚的许多镇及偏僻的乡村当时根没有电影院,观众无缘看到电影。我认真分析假如能开拓这些地方的市场,把电影送到这里放映,一定会?得观众。

我当即向三哥献计广三哥,做生意犹如打仗一样,我们少,经营生意就要灵活点。我发现大马的很多镇看不到电影,我们可以打开那里的市场。没有戏院,我们可以搞个流动放映车,包括放映机、银幕、座椅全部装上。然后上山下乡,送片上门,可以争取大量的乡村观众。三哥言听计从,当即采纳。

我们俩买来一辆型旧货车,经过一番乔装打扮,流动放映车便宣告问世了。

我们邵家兄弟的流动放映车,恐怕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流动放映车吧。

三哥和我驾着流动放映车,开始穿梭奔走在吉隆坡、怡保、马六甲、槟城的大镇街、穷乡僻壤。我们俩巡回放映电影,为那里缺少娱乐的人们送片上门,使他们寂寞的生活得到一丝快乐和喜悦

出乎我们兄弟的意料之外,这种吉普赛式的流动电影院特别受欢迎。所到之处,人山人海,观者如云,十分壮观。

最令三哥和我难以忘怀的是,是那次在怡保一个橡胶村庄里的放映情景。

那天,由于汽车途中抛锚,加上天气突变,大雨滂沱,道路泥泞难行,耽误了到达放映点的时间。原定下午2点到达,结果迟至晚上点。

谁知,纯朴善良的村民,早就冒雨等候多时。又是敲锣打鼓,又是燃放鞭炮,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像是迎接凯旋的英雄们般。这个送上揩汗的毛巾,那个端上解渴的凉茶,还有的人忙不迭地帮着卸下机器设备放映完毕,全村的男女老少依依不舍,把我们邵氏兄弟二人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走村串巷的巡回放映,虽搞活了经营,打开了市场,取得了效益,但其中的艰难困苦,重重险阻,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