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好了。”朱元璋双眼放光,一脸兴奋几乎按捺不住了。
朱元璋听了何夕这么多想法。唯独这个想法,最入朱元璋之心。原因很简单。其他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大动干戈,很多事情一个做不好,甚至会引发叛乱。
哪里有何夕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
在朱元璋看来,属于反复审视,从长计议的存在。
唯独,这一件事情,正好解决了朱元璋现在的问题。
朱元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是君臣之间的不信任。
朱元璋很明白,治国总要有一个主导思想,可以说是意识形态。朱元璋虽然雄才伟略,但毕竟不是大学问家。在这方面,不能自己创造一套理论。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对后世毛先生的理论,特别喜欢,要反复揣摩一样。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君师一体的。
朱元璋对这些文臣所秉承的思想,其实不喜欢的。正因为这种不喜欢,才有在士大夫看来,是正人君子的宋濂,宋讷,刘三吾,都是清廉死节之臣。乃是国之柱石。但是在朱元璋这里不怎么受待见。
无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彼此能看对眼,才怪。
但是他之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更没有能力创造一套理论。只是忍着。他本来就准备妥协了。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选择。而今毛先生的思想,给了朱元璋的选择。但是朱元璋对毛先生的思想,也不是要满意的。
真不满意,毛先生的思想之中,可没有皇帝的位置。
不过,无所谓,《资本论》这本书。是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但并妨碍资本家学习用来赚钱。
只是毛先生的思想,只有在改造之后才能为他所用。
但是如何改造。是朱元璋一直在想的事情。但是何夕名为整理国故,实际上偷梁换柱的想法,实在是妙计。
别的不说,这个事情,放在朝廷之上,根本不用朱元璋推动。就能通过。因为这实在太符合,洪武年间的思-潮了。
什么思潮,那就是复汉。
朱元璋在很多方面都在清理胡族遗风。恢复汉-风。在服装,礼仪,车架,武器。等等方面都恢复汉唐之风。甚至在典章制度,也有明显地效仿汉唐的风格。
而何夕这个整理国故的思想,明显契合而今的风潮。是拿出去就能用的事情。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要有用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