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蓬“劳工”大唐现代化

作者:问道太乙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很快,李明就在距离黄河入海口所在附近找到了一片地区。

这里是东海的边界所在,再往上就是黄海了,虽然名义上同样属于东海,可却并非是同一个海域了。

选定之后。

搭建迅速开始了起来。

相比于其他的建筑,盐田无疑要简单很多。

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常见的粗盐。

需要搭建的就是蒸发池,以及结晶池。

这些只是一块块的梯田即可。

加上有着水泥,建设起来自然顺利。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建设就已经逐渐完成。

整个周围的场景逐渐发生了改变。

一块块的盐田蔓延在了整个四周,其范围几乎到达了数千亩左右。

庞大的面积之下,也足以代表着这里的产盐量能够到达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也许单单这里的产盐量,就足以满足整个大唐的所需。

盐荒能够彻底解决。

而且由于盐田采用的是他签到所用的技术,和后世几乎没有啥区别,其产出的盐,几乎清一色的全部都是雪盐,或者说白盐。

海水——蒸发结晶——析出苦卤水(含有镁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等)和粗盐(含钠离子、氯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依次加入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去除杂质——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加入稀盐酸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盐。

这一种几乎来自于后世的顶级技术,在这一个时代能够产生的作用自然是极为的巨大的。

当一月之后。

一块块的盐田之中雪白的精盐平坦在地面之上,少府所有的工人都不由双目发亮。

虽说海水晒盐早就有了,可由于九州结界的原因,众人也有着数百年未曾见过海水晒盐了,更别说是如此精致的雪盐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