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六章 《乐队》

作者:二陆来初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韩试觉得自己在当中,就算有了不少有口皆碑的摇滚代表作,也不一定会被看得惯。

以韩试的性格又不太热衷于彰显个性,最后很容易沦落到郭小四在《演员》里的窘境。

里外不是人。

或许唯一的安慰是,韩试没有郭小四一样多本就值得诟病的地方。

“我听说这个节目时,我也觉得肯定是一帮特装的、那帮老觉得我们凭什么参加这种,我们这么年轻,怎么着怎么着的,如果这么想,他们再过一百年年还是那样。”

身为节目里的超级大乐迷,韩试认识的大老师的一段话,尽管尖酸刻薄,却很大部分上代表了许多人对于摇滚圈的认知。

偏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少的摇滚音乐人确实怨气很大似的,永远是一群大爷,眼睛只往上翻。

如果从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姿态,韩试虽然不怎么认同,也会怀着足够的尊敬。

但摇滚老炮儿一旦放下身段,跑到了网综里找寻存在价值,就已经是与大众与媒体的妥协了。

与出圈的新摇滚没了两样,内核与特质变了。

像朋克、重金属这种闪瞎路人的名词很容易打开话题,而踩雷的概率也很大,节目组“朋克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的糊弄就成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对于小众音乐的死忠来说,看着心仪的偶像一边从小剧场走到大舞台,一边向世俗的欣赏标准以及他们曾经抗争的理念低头,很难说是高兴还是悲哀。

《乐队》的豆拌评分已经有过几轮交锋,老派的摇滚迷无法容忍节目的浅薄图解,更多的人则表达了对这种尝试的欣赏。

韩试记得周延说过,制作方给节目贴标签的能力一个比一个强,但有两个套路雷打不破,要么是素人选秀加偶像养成,一如《爱豆练习生》;要么把自己当做流量通路,寻找正待引爆的内容和艺人,以小众之名去赌大流行,比如《乐队》。

给新晋艺人提供舞台这种事永远是附带条件的,就是必须有出圈能力,像《爱豆练习生》蔡苏天与rise,韩试就输给了会来事儿的齐毅。

谁有话题性,谁有棱角,谁比较乖巧,谁有网红潜质,谁可能是流量黑马,谁和谁会撕起来,谁愿意配合表演,所有实力之外的东西到会被节目方仔细挖掘,摊开来给观众品评。

《乐队》也不例外。

音乐网综永远是先综艺、后音乐,《乐队》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大量暖场环节的拼盘演唱会,外加话痨式的叙旧寒暄,鸡汤式的青春回忆,纪录片式的考古以及三观极正却不走心的科普,甚至大张伟高频率的飙金句,都可能比音乐本身更有卖点。

《乐队》或类似节目的野心在于,试图教会音乐人如何以外化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用音乐的硬核构筑一个卓然独立的精神世界。

……

韩试最终没有同意去《乐队》,就是怕和一群折腾了几十年的摇滚音乐人打交道会很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