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小花以及汪皮裤所在的四十三号街乐队,用高紧的话说,代表了九十年代末华夏乐坛最有活力一批年轻人,当时的“他们都是神仙,干净,新鲜”。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初的那拨人里面,四十三号街的汪皮裤成了上不了头条的汪半壁,小花乐队的张为则变成了综艺咖大老师,只有裤子乐队仿佛永远游离于市场主流之外,陆续玩过金属、朋克、迪斯科和合成器,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创造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地下乐迷。
有的人仍保留着一股使劲折腾的心气劲儿,有的人已经泯然众人,微笑着和世界和解并且投入其中了。
韩试没有经历过几人过去的辉煌,感触不算深,真正让韩试想要认识一下的是彭三石。
彭三石的身份相当复杂,除了裤子乐队主唱,他还当过儿童漫画杂志的编辑,画过漫画,出过画册;拍过电影,拿了第十五届魔都电影节新人奖最佳导演;既能够大胆前卫,可以先锋性十足地玩起装置艺术,作为现代艺术家去办个展;有时候又可以低下头,为了恰饭拍出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口水神作《q爱》mv。
和大老师聊起了彭三石的过往履历,韩试不得不惊叹于怎么会有一个人活得如此恣意洒脱。
人生有着无穷可能性,并不需要被生活所束缚,在彭三石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而这正是韩试所一直向往的,从缠绵病床上就开始想着的,如同兰波所说的一样:我愿成为一切人。
一成不变的日子,想想都可怖。
然而韩试并没有在节目上与彭三石产生交集。
一是因为韩试不太会主动攀谈,而彭三石的嘴真不是一般的欠,不一定乐意搭理;二是韩试又想着两人结识了其实反而无趣,就像有些心向往之的人,或许不接近才会是美好的。
《乐队》火出了圈,韩试回到芙蓉市后,新播出一期又把韩试推上了热搜,连带着信仰的痛苦乐队也越发受到关注了。
可韩试仍然对《乐队》里乐队不太看好,或者说不是特别感兴趣。
记得周延似乎提过一嘴,当今音乐行业的生产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精耕细作,转变为更为粗放化、效率化,成了一个由下而上的东西。
传统唱片公司是打磨好的内容再去投放、分发,而互联网公司则野蛮生长,先分发,把流量和渠道跑通,再去转攻内容,谁的数据好就扶持谁,单纯依靠算法,没有预设和立场。
韩试深以为然,综艺与流量下的音乐生态,都是割离的片段式的,而不是连续性的。
等节目的一时热度过去,乐队们在离开了《乐队》以后,或许仍旧只能回到地下。
就像一场短暂璀璨的大戏,观众离场也就散了,表演者得到的掌声不过刹那的热闹,即使多吸引了几个人的流连目光。
……
韩试回到芙蓉市时,黄昊也从巴黎回来了。
回国的第一时间就是给韩试打电话,酸酸地吐槽。